
▲6月29日上午,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第一次聯席會議在長沙召開。
6月29日下午,長株潭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第一次聯席會議在長沙召開,這個“第一次”令觀潮君怦然心動。
“長株潭”與“三市人大工作協作機制”在圓桌會議上的邂逅,透露出“不同尋常”的信號。它不僅意味著長株潭三市人大工作協作機制的正式建立,也意味著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由府際合作、行政推動向法治引領、區域治理的新階段邁進。
長株潭“三市人大工作協作機制”建立恰逢其時
“推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黨中央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地區間早已打破行政區劃的藩籬,在各領域加強合作、加速融合、共同發展,逐步形成了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環渤海經濟區等區域。
人大力量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發揮了獨特的促進作用。早在2006年,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就召開了東北三省政府立法工作協作座談會,并形成了《東北三省政府立法協作框架協議》,助力東北三省振興崛起。
2018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杭州召開了滬蘇浙皖人大常委會主任座談會,簽署了《關于深化長三角地區人大常委會地方立法工作協同的協議》,為長江經濟帶注入新動能。
“長株潭”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組團之一,三市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約30-40公里,在“抱團發展”方面具有先天的“地利”之便。早在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就開始積極推動長株潭一體化發展。
去年11月,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第二屆聯席會議在株洲召開。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批示中強調,要努力把長株潭打造成為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正當長株潭“三兄弟”在抱團進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時刻,“三市人大工作協作機制”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將有效幫助三市打破融城隔閡、暢通發展賭點、消除改革梗阻。
人大力量助推規劃“一盤棋”,建設“一張圖”
發展與法治總是相輔相成,人大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地方人大間交流協作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前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已經在跨地區協同立法方面進行了探索。
2016年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同湖北恩施州人大及重慶、貴州相關縣開展協同立法,制定了酉水河保護條例,開創了湖南跨行政區域協同立法先河。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護條例》的實施,把貫穿武陵山腹地、流經鄂湘渝黔4個省市、覆蓋近400萬各族人民、長達477公里的酉水河保護了起來。
邵陽、益陽、婁底今年正在準備就資江保護協同立法;長沙、株洲正在就煙花爆竹安全生產管理協同立法進行調研、協商。
觀潮君了解到,在已制定的《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行動規劃(2019—2020)》中,有大量工作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協調完成。
例如長株潭三市《國土空間規劃》編纂工作則需要成立聯合小組;在啟動長沙南至武廣高鐵株洲磁懸浮線項目前期工作,就涉及多個部門單位的協調配合等等。
在城市群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規劃“一盤棋”,建設“一張圖”,所需的核心要素,如人才、資金、技術等的集聚,都需要優質、科學的制度保障,而這恰巧就是人大工作的職能所在。
形成1+1+1=1的整體效應,產生1+1+1>3的效果
具體而言,如何擔當推進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量身定制的“長株潭三市人大工作協作機制”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新建立的三市人大協作機制,搭建常委會主任聯席會議、秘書長工作協調會議、委室對口聯系會議等多個層面的協作平臺,讓三市間形成相對統一的區域制度框架,實現區域內制度融合、利益整合和整體利益最大化。
當區域間政府層面的交流協作進一步上升到法治高度,當主要靠行政手段轉向行政和法治手段并用,工作中都是通過“協同立法”、“重大事項決定”等方式來決策,磨合越來越少后將逐漸形成1+1+1=1的整體效應。
另外通過三市人大協作,還可實現三市人大履職行權的能級遞增。今年下半年,長株潭三市代表計劃一同前往調研湘江保護和治理問題。
三市原本面臨著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共同課題與挑戰,通過協作把單純交流探討工作轉移到區域事務治理聯動上來,就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或協同立法、或開展聯動監督、或組織跨區域視察調研,必將產生1+1+1>3的效果。
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蓮玉指出,長株潭三市人大常委會要在既講好黨言黨語、又講好法言法語中打造履職新樣板,保證黨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
觀潮君認為,“長株潭”遇上“三市人大協作機制”一定是一次美麗的邂逅,湖南長株潭三市人大工作的這一次創新實踐,將有力推動“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同時也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探索。
來源:紅網
作者:觀潮的螃蟹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