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人大代表、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村支書劉準。
十年前,由于割舍不下的鄉土情結,劉準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旁人的流言蜚語,放下在沿海經營得紅紅火火的生意,回到了衡陽縣西渡鎮的農村老家種田。
十年后,身為人大代表、西渡鎮梅花村村支書的他,還經營了一家用1100畝種植規模的農業合作社,擁有長期務工農民40多人。
日前,參加湖南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的劉準告訴記者,過去每年春節回家,看到的農村每年都是老樣子,十年里,他目睹農村一年一變化。推動鄉村振興,不能沒有農民和農業,尤其不能忽略了種植業。因此,今年他提交了一份關于大力扶持和發展種植大戶確保農業種植業順利轉型的建議。
他告訴記者,衡陽縣作為土地流轉和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情況較好的縣,2018年,全縣104萬畝耕地中由全職型農民耕種的只有560戶9萬畝,約占9.0%(每戶100畝以上的);由半職業型農民耕種的3200戶19萬畝,約占18.0%(每戶30-100畝);其余為“老農”種植和農民附帶種植的76畝,約占73%,其中約20萬畝以上的耕地急需“打移交”。
“一家農業合作社的成功,只能帶動個別農民和家庭的發展,并不足以帶動全村,更不足以培養和催生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劉準說,要讓農村人尤其是農村年輕人看到留在農村發展的希望,應該加大對農業種植業的支持力度。
他透露,衡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經多年發展,幾年前在湘南地區發揮了較好示范作用,但最近兩年來職業農民尤其是全職種植大戶發展緩慢,土地流轉工作面臨“有田無人種”的問題。
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戰略發展,劉準認為要高度認識到各地耕地正面臨的拋荒峻問題。他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種植業大戶的支持,具體可以如下:
針對耕作條件較差而無人接管的水田,研究和創新政策激勵機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長期承包耕地,政府有關部門與中長期承包耕地的農民簽訂耕作條件改善協議。
針對糧價低、賣糧難問題,鼓勵和支持糧食企業發展優質稻訂單生產,研究建立優質稻訂單生產發展獎勵機制。
針對種糧成本高的問題,采取切實措施幫助農民降低投入成本,可集中采購性價比合算的大包裝農藥,并予以一定比例補助,加大高產優質常規稻品種研發力度。
來源:紅網
作者:張英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