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人大代表、邵東縣廉橋鎮黨委書記姜友君。

姜友君在整理發言稿。
我所在的廉橋鎮生物醫藥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懇請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力度扶持中藥特色小鎮建設,將廉橋鎮打造成經濟強鎮。”湖南省人大代表、邵東縣廉橋鎮黨委書記姜友君接受記者采訪時,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姜友君介紹,廉橋鎮在清代稱為楮塘鋪,是邵陽通過省城的必經之路。民國時,以居民唐世茂為首,捐款在當地修建了一座石拱橋,老百姓贊頌其奉公而有廉風,故將此橋取名為廉橋。
據光緒年間的《邵陽縣鄉土志》記載,楮塘鋪盛產山竹、玄參、茯苓、荊芥、枳殼、丹皮、白芍等200多種藥材。其實早在隋唐時期,這里的老百姓大多數就以種植和經營藥材為生。更早的傳說是三國時期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草藥采集于此。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收集《本草綱目》藥物標本時,也曾到過這里。
姜友君說,明清時代,寶慶入廉橋的一條小街上開有幾十家店鋪。1928年6月,潭寶公路在此建了第一家汽車站,從而在此建房開店者漸增,數年后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百余家店鋪的集鎮,商賈云集。
改革開放以來,邵東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中藥材生產,培育市場。特別是在2005年,在附近征地500余畝,把過去的馬路市場遷入新市場內,市場規模擴大,重新煥發出生機。
廉橋藥材市場現有門店1288間,經營品種達1100種,目前是全國唯一的鄉鎮藥材市場。年交易額突破70個億,上交稅費近3000萬,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正是因為這樣,廉橋鎮于2016年10月獲得了全國首批特色小鎮榮譽稱號。
姜友君介紹,目前鎮區旁邊規劃了一個3平方千米的醫藥工業園,一期1平方千米已經建成,符合招商入園條件,大型企業紅太陽藥業已入園建廠。通過招商,由海藥集團出資建設了一個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倉儲物流中心,以及近2萬平方米的交易展示平臺和質量檢測中心,目前已投入使用。“這些舉措就是為了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目前特色小鎮建設已初具雛形。”
姜友君說,目前鎮上道地藥材還沒有形成規模種植,企業難以做大做強。特色小鎮建設離最初定位的以中藥文化為主,集高端中藥產業,旅游度假、養生,區域聯動發展成為藥材天地、醫療高地、養生福地,旅游勝地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姜友君建議,可以建立靈活多元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部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步伐。在財政預算內設立特色小鎮建設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專。姜友君還建議,農業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藥材科學種植,形成規模集群效應,從而保障生產企業原材料得到充分供應。
來源:紅網
作者:劉璇
編輯:redcloud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