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王衛安。(攝影:黃飛飛)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沖 長沙報道
“我們將加快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加速構建湖南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二曲線’。”1月14日上午,在湖南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一場“廳長通道”上,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王衛安表示。
在經濟學領域,“第二曲線”是指當經濟經歷一段時間增長后,以傳統或現有業務為代表的第一條增長曲線,將會達到峰值并開始放緩,這時就要進入新的業務、產品或模式來開啟第二條增長曲線。
從“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邁上新臺階”專場新聞發布會到前段時間召開的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第二增長曲線”被多次提及,正成為全省工信系統熱議并深度思考的一個高頻詞。
“一大兩強”,有基礎有優勢
談到過去一年,湖南工業經濟取得的亮眼成績,王衛安表示,可以用“一大兩強”來概括。一是貢獻大,2024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年初目標0.2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1%左右。二是產業強,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產業集群成為湖南第五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長沙工程機械產業被工信部選為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的三個樣本之一,新增7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三是企業強,新增百億企業11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家、國家“小巨人”企業64家。
當前,湖南制造業正處于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關鍵期,同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也面臨一些短板和弱項。比如,產業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步伐還不夠快,傳統產業面臨“天花板”、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等等。
談到下階段如何發力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二曲線”,王衛安表示,在未來產業方面,將找準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空間等與湖南契合度高的細分領域,構建應用場景,與時俱進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興產業方面,將從供需兩端發力,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產銷滲透率,力爭產量突破120萬輛。大力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壯大以音視頻、人工智能、自主安全計算等為代表的綠色智能計算產業,力爭邁上萬億新臺階。在優勢產業方面,將推動工程機械和軌道交通裝備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裂變,向再制造、后服務和海外市場延伸。在傳統產業方面,將引導湘繡、湘瓷、湘酒、湘茶等歷史經典進一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圍繞有湖南特色的農副產品開展精深加工,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此外,全省工信系統將加力培育國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引領力和支撐力;高規格舉辦2025年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完善有“一帶一部”特色的產業轉入地和轉出地的利益共享機制。
轉型是關鍵,有實體支撐
全省工業企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構建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二曲線”,離不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這一實體支撐。作為全省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如何為廣大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在“廳長通道”上,從王衛安的講話中,記者感受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關鍵,堅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統一是清晰的邏輯線。
王衛安表示,在政策方面,爭取將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的固定投資申報門檻降至200萬元,充分發揮省級層面15億元貼息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行工業投資。在融資方面,將重點推進商業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與更多金融機構合作,推廣“工信E貸”模式,惠及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將持續開展校企合作“雙進雙轉”活動,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雙向奔赴、相互賦能、相得益彰。在轉型方面,將縱深推進“智賦萬企”行動,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投入能力不足的問題,支持建設一批有行業特色和代表性的智能工位、智能產線,推廣應用一批“小快輕準”的轉型方案。
“我們將著力構建‘熱帶雨林’式發展生態,讓廣大中小企業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征程中也能‘干大事、干成事’。”王衛安說。
參與報道記者:王嫣 盧欣 譚蘇昕
來源:時刻新聞客戶端
作者:胡沖 王嫣 盧欣 譚蘇昕 朱麗萍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