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張興莎 北京報道
新質生產力已成為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C位”熱詞。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了具體安排。
就湖南而言,在“十五五”期間,身處新質生產力的全國“競技場”,應如何主動作為?
近日,紅網推出“動能湘對論”第二季,遍訪京湘兩地重量級專家,為湖南“十五五”規劃支招。就“新質生產力”這個課題,觀潮君專門對話國家信息中心未來產業處處長胡擁軍。
胡擁軍建議,湖南應敢為天下先,打造“科創、產業、金融”三支“湘軍”。
▲胡擁軍。
【“大水養大魚”與“活水養大魚”】
胡擁軍出生在湖南益陽,對于家鄉發展一直十分關注。
當下,湖南的發展面臨“標兵越走越快,追兵越趕越近”的形勢和“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考驗,這引發了胡擁軍的思考。
他站在全國版圖看湖南,認為在區域競合背景下,湖南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方沃土,擁有大規模區域市場、大縱深經濟腹地、相對完備產業配套、多樣化應用場景、包容性營商環境等優勢。
“湖南天然適合‘大水養大魚、活水養大魚’。”胡擁軍列舉了湖南的三大優勢——
坐擁大科技創新平臺。岳麓山實驗室等“四大實驗室”、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等“四個重大科學裝置”以及湘江科學城、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科創活水。
▲2023年9月21日,位于湖南長沙的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開始試驗。(圖源:央視新聞)
坐擁大市場產業生態。湖南的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在全球產業競爭中“掰手腕”的硬實力,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省內兩小時高鐵通勤圈基本形成,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深入推進,有利于推動科創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坐擁營商環境金字招牌。湖南持續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形成改革開放標志性成果,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營商環境評價位列中西部第一,有利于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聚人才流、資金流、數據流、技術流。
【打造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的三支“湘軍”】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勢之年。湖南正在密集部署,謀劃“十五五”規劃。
具體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湖南如何作為、“湘軍”如何練就十八般武藝?
胡擁軍說,“十五五”期間,關鍵要在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中打通“奇經八脈”,重點是打造3支“湘軍”。
▲科研工作人員在芙蓉實驗室進行實驗。
一是以大科創平臺建設、大科創攻堅計劃、大科創孵化體系為重點,三位一體打造“科創湘軍”。
首先要先導推進大科創平臺建設。大科創平臺建設是打造“科創湘軍”的基礎工程。
“十五五”時期,“科創湘軍”能否裝備精良、武裝有力,關鍵在于能否積極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國家實驗室、在湘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一批科技創新高地標志性工程。
同時,超前部署大科創攻堅計劃。“科創湘軍”能不能打硬仗,關鍵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出成績。
▲湘江科創基地。(圖源:掌上長沙)
“十五五”時期,“科創湘軍”要持續形成戰役級、戰略級科創成果,需要依托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探索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長株潭協同創新機制,探索“政府出題+專家答題+市場閱卷”“企業出題+專家答題+市場閱卷”的湖南路徑,結合國家所需、發展所急、湖南所能,探索實施“2035-湖南科技攻關”專項。
還要加快建設大科創孵化體系。如何推動科創成果從書架向貨架轉化,是“科創湘軍”的重大使命。
“十五五”時期,“科創湘軍”既要圍繞“誰來轉化孵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頂天立地”與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作用,加強“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協同創新,探索“政府引導+園區集聚+企業唱戲”的湖南模式,又要圍繞“怎樣轉化孵化”,聚焦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加速等環節,推動科創成果轉化從“給政策”“給項目”到“給機會”“給市場”轉變,完善政府采購等領域落實“五首”創新產品支持政策。
二是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為重點,三位一體打造“產業湘軍”。
首先,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兩個融合”。
“產業湘軍”的最大底氣是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如何鞏固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關鍵在于推進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
▲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的黑燈產線。
一方面,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讓湖南傳統優勢產業“老樹開新枝”。
另一方面,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強化研發、設計、銷售、服務環節,向“微笑曲線”兩端更高價值鏈位置升級。
其次,探索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
“十五五”時期,“產業湘軍”要在新興產業上早打糧食、多打糧食,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要打造一批根植湖南、競爭力凸顯的新興產業集群,緊扣發展先進計算、新一代半導體、新型顯示、智能終端,打造湖南特色的數字產業集群,在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現代醫藥、醫療器械、北斗產業、商業航天、海洋裝備等細分賽道,培育一批領軍企業、知名品牌與拳頭產品。
▲2024年8月21日,廣汽埃安長沙智能生態工廠竣工投產。(圖源:長沙發布)
還要長遠謀劃未來產業“領航行動”。
未來產業已成為鍛造中長期競爭優勢的戰略必爭之地,“產業湘軍”的未來決勝于未來產業,只有早播種、早培植,才能育成未來產業的參天大樹。
“十五五”時期,“產業湘軍”需要重點發揮湘江科學城技術策源作用,從“實驗室”到“大市場”,高起點培育一批具備百億級、千億級增長潛力的未來產業集群。
優先遴選部分技術趨于熟化、工藝相對完善、大規模產業化進入“臨門一腳”的若干突破點,集中發力,積極打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生物制造、3D打印材料等未來產業矩陣,加快培育一批未來產業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
▲比亞迪工廠搬貨的機器人。(圖源:掌上長沙)
三是以“耐心資本”為導向,建設科創金融體系,打造“政府耐心投+市場放心投”的“金融湘軍”。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推動政府資金“耐心投”。
“十五五”時期,湖南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政府長期穩定的投資支持,讓政府投入穩定市場預期。
重點是在過緊日子的背景下,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創新政府引導基金管理機制,健全國資創投管理體制機制,引導各類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政府產業基金渠道,建立健全政府資金與市場化投資的聯動機制。
▲2024年9月,湖南宣布組建規模達3000億元的湖南省金芙蓉投資基金。
同時,更要鼓勵市場資金“放心投”。
科技金融是否活躍,關鍵看市場風向標,重點是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大膽投、放心投。
“十五五”時期,湖南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市場,打造中部地區科技金融標桿地。
要鼓勵湖南行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創業平臺機構等參與創業投資,培育優秀創業投資機構,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資本賦能”的全鏈條。
要創新科技企業專屬信貸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推出科技企業研發貸、人才貸、訂單貸等信貸產品。
▲2024年11月7日,“湖南省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首場宣傳活動在長沙理工大學舉行。
“湖南不僅優勢明顯,湖南人的特點也很突出。”胡擁軍談到,要在精氣神上敢為天下先,只要把“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踐行在一項項具體工作中,有條件時大膽闖、大膽干,沒條件時,只要方向對了,也要創造條件、放手一搏,在這樣的氛圍與魄力之下,一定能干得成事。
來源:紅網
作者:張興莎
編輯:黃飛飛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