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朱皖。(攝影:黃飛飛)
1月14日,在湖南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首場“廳長通道”上,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朱皖表示,2024年是湖南省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湖南以“五大標志性工程”為總攬,大力實施創新提升行動,全省科技創新呈現新氣象。
全力實施科技創新賦能攻堅
投入產出再上臺階。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1280億元,基礎研究投入占比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知識價值信用貸款規模突破210個億,帶動發放各類科技貸款超60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800億,增長超過20%;高新技術企業增至1.75萬家。
創新平臺增量提質。“1+2”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入列35家,總數和在全國占比實現了“雙提升”。新獲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家,總數居全國第2。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新增研發機構1178家。
科研攻關成果豐碩。全省“十大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攻關等項目,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30余項。“江海號”最大直徑盾構機打通長江最長公路隧道;耐鹽堿水稻新品種畝產突破500公斤。湖南率先推出的視頻超算、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文物高精度高速采集技術等成果,有效賦能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圍繞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湖南將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朱皖指出,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爭取更高地位;強化高水平科研攻關,在賦能產業發展上作出更大貢獻;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激發創新活力上打造更優生態,讓成果產出更加高質高效,讓科研環境更加寬松包容,讓人才創新更加安心順心。
打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組合拳”
科技新政有望為湖南進一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湖南十大科技新聞”中提到,湖南出臺了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
記者從現場獲悉,2024年,全省高校登記技術合同超萬項、同比增長48%,成交額達57個億、同比增長56%,特別是湖南高校成果本地轉化率首次超過50%。
激發了轉化動力,新增10余所高校開展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省內近90%本科高校出臺或修訂相關配套制度;優化了轉化生態,去年,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工作站實現了縣市區全覆蓋;新布局20家中試基地、32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培育了轉化主體,首次遴選公布了15個年度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3家國家高新區人均技術合同成交額位列全國前20強,居全國第一。
談及新年規劃,朱皖透露,“下一步,我們將從三端發力,進一步加快推進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從供給端發力,健全成果轉化導向的評價機制,更鮮明地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多產出可應用的成果。更大力度深化成果賦權改革,進一步激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轉化。借力省內外“大院、大校、大企”優質資源,更大范圍吸引優質成果在湘轉化。
從需求端發力,加大研發獎補受眾面,推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應享盡享,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參與重大平臺建設,承擔重大科研任務,轉化應用重大成果。用好金芙蓉科創基金,引導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優化知識價值貸款風險補償政策,積極探索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
從轉化端發力,建好用好技術成果進場交易平臺,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讓渠道更順暢。新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和應用場景,讓技術更成熟。引育并舉,加快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讓服務更專業。
來源:時刻新聞
作者:譚蘇昕
編輯:黃飛飛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