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容 通訊員 何海翔 益陽報道
“煩心多年的下水道堵塞和雨天積水問題,這次徹底解決了!”對現在的居住環境,益陽市赫山區今日家園小區的居民們感到很滿意。
這個由居民議事組織會議確定、人大代表票決選出的管網改造項目,從動議到完工僅用2個月,成為赫山區民生實事項目高效落地的一道靚麗縮影。
近年來,赫山區實行“財政+民主雙輪驅動”機制,通過財政專項補助、全鏈條民主閉環等舉措,有效破解了基層民生項目普遍面臨的“錢難籌、事難選、效難保”困境,切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專項資金當“種子”,小錢撬動大民生
民生項目遇到資金短缺就得“擱淺”嗎?赫山區在實踐中給了群眾一個滿意的答案。
2025年,赫山區經過了五年試點,正式建立區級財政專項定額補助機制,根據人口和地域差異設定標準:每年區級財政支持街道30萬元、鄉鎮40萬元,其中人口大鎮提至50萬元,用于民生實事項目。在實際操作中,這筆數額不算多的“小錢”往往還能撬動其他社會資金注入,堪比“種子基金”,為推動民生實事項目落地注入“源頭活水”。
岳家橋鎮通組公路硬化項目驗收現場。
來看一個鮮活的案例。岳家橋鎮通組公路沒有硬化之前,這里的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硬化公路成為當地2000多名村民的心頭所愿。可是,由于資金缺乏,項目遲遲沒有開工。
赫山區實行財政專項定額補助機制后,岳家橋鎮收到了4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同時還帶動沿線5個村自籌20萬元,很快項目迅速推進,沒過多久,一條平坦寬敞的水泥路連通到村民的家門口,既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問題,又方便了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
花小錢,辦大事。在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的加持下,赫山區2025年通過人大代表票決,共實施民生實事項目58個,目前已完成40個。
“票”在代表手中,“決”到群眾心里
有了財政支撐,赫山區構建起“征集—決策—實施—監督—評議”的全鏈條民主閉環,確保民生實事“群眾提、代表定、政府辦、大家評”。
如何精準捕捉群眾的民生需求?赫山區的經驗是廣泛征集+嚴格票決。線上依托智慧人大平臺聯動政務熱線,線下通過區級中心、18個鄉鎮聯絡站和N個村社區聯絡點,構建立體網絡。征集的項目需經代表聽證、專業評估和財政預審“三方聯審”,確保可行性。
候選項目經黨(工)委研究和人大初審后,在年初人代會或議事會上進行差額票決,嚴格執行無記名投票、當場唱票。2025年,謝林港鎮鴉鵲塘村農田灌溉水渠維修項目以100%得票率高票通過,解決了群眾季節性用水難題。
衡龍橋鎮召開民生實事項目座談會。
嚴實監督是確保項目落地成效的關鍵。赫山區推行“四個一”包干制(一名班子成員、一個責任站所、一名經辦人員加一個代表監督小組),清單化管理項目落地并落實月督查、季調度。代表監督小組定期查驗,組織群眾評議。對進度滯后項目由人大對其進行督辦。竣工后召開述職評議會,結合代表打分和群眾投票進行多維評價,滿意度低于80%的項目將被責令返工。
為確保資金安全高效,赫山區人大常委會建立“項目申報—聯合評審—撥付跟蹤—審計公開”的全流程監管體系,項目資金明細在鎮村兩級同步公開,每一筆去向清晰可查,保障了群眾知情權、監督權,也確保每一筆資金花在民生需求點上,用在群眾的心坎里。
財政的剛性保障為民主實踐注入了底氣,全鏈條閉環管理則確保了財政投入的成效,提升了群眾對民生實事項目的滿意度。
赫山區“財政+民主雙輪驅動”機制,不僅有效破解了基層民生頑疾,更將民主從抽象概念轉化為群眾可觸可感的日常實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來源:紅網
作者:劉容 何海翔
編輯:黃飛飛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