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機在田間轟隆轟隆忙碌,村民在田埂上靜靜等待結果。
10月21日下午,衡陽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該縣欄垅鄉欄市村寺門組對再生稻進行測產,得出的結果令人欣慰:
平均畝產704斤!
今年,該鄉再生稻總面積已有4000余畝,居全縣第一。
衡陽縣欄垅鄉的再生稻。
衡陽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測量再生稻的產量。
衡陽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測量再生稻的產量。
“我們這里的再生稻能夠取得這些成績,除了黨委政府重視之外,各級媒體的宣傳報道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雙腳帶著泥巴、頭發已經花白、正在田里指導農民收割再生稻的衡陽縣欄垅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該鄉人大代表王建秋告訴筆者,他不大的聲音里掩抑不住高興的心情。
2017年1月,時任衡陽市十五屆人大代表的王建秋,第一次參加市人代會,他提出了《關于大力發展再生稻生產的建議》。
再生稻,衡陽話叫做“義禾子”,就是稻子收割后,再從根部長出的稻子。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上面2/3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再生稻在中國已有1700多年的種植歷史。
再生稻具有稻米品質好、市場前景好、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省工省種省肥省藥等特點。
再生稻病蟲害少,基本不施農藥,屬于生態米,稻谷和米價格都比較高。
目前,再生稻米大約4元/斤,每畝收益可達400-600余元。發展再生稻,對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都有積極的意義。
王建秋(右)在指導農民管理再生稻。
筆者是學農學專業的,知道再生稻的潛在價值,王建秋提出的這條建議很有社會價值,于是,根據他的建議寫成了報道,發表在本市媒體上。
王建秋的建議引起了農業部門的重視。但是,他深感我市發展再生稻與本省先進地方相比還有不少差距。2019年1月的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他又提交了《關于在我市大力發展再生稻的建議》。筆者據此再次寫出報道,發表在省市媒體上。
《市人大代表王建秋:為再生稻再“發聲”》;
《王建秋:大力發展再生稻,每畝可以增收400-600元》;
《發展再生稻,助力農民增收農業振興》;
《昔日棄之不管,如今炙手可熱,他讓再生稻發生神奇蝶變》;
《大旱之年,再生稻沒有枯死,卻逆勢生長》;
《一名人大代表的再生稻之夢》;
《再生稻創歷史新高,衡陽縣農民由衷感謝這位專家型人大代表》;
……
2020年至2023年,筆者在湖南日報的新湖南客戶端、紅網的時刻新聞客戶端、省人大機關刊物《人民之友》、湖南人大網、衡陽人大微信公眾號等,從不同角度對王建秋指導農民種植再生稻的事跡,陸續發表了30篇報道。
去年,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新聞宣傳科在衡陽日報、衡陽電視臺、衡陽廣播電臺、衡陽新聞網的“我的衡陽,我的奮斗”代表履職事跡專欄中,對王建秋的事跡也作了重點報道。
▲媒體對王建秋事跡的報道(部分)
持續的宣傳報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推動欄垅鄉的再生稻快速發展:從2016年1200畝增加到2024年的4000余畝,從當初的畝產300來斤到如今的600多斤,種植面積和單產逐年穩步增長。
王建秋告訴筆者,報道后,他感覺發生了三個新變化。
——領導更加重視再生稻了。
欄垅鄉地處衡邵干旱走廊,是柿竹水庫尾灌區,水利條件不是很好,大部分稻田種植一季稻水源有余,種雙季稻水源不足,發展再生稻是最好的選擇。領導干部認識到這一點,因而更加重視再生稻。
收割機收割再生稻。
“鄉黨委政府對再生稻生產高度重視,把再生稻生產納入村級年度考核。”
衡陽縣農業局把該鄉推薦為全省“頭稻——再生稻——油菜”種植模式張榜掛帥示范點,省農科院副研究員劉利成、縣農業局正高級農藝師林忠秀,分別率領專家團隊到該鄉蹲點,全程指導。
——農民更加關心再生稻了。
通過宣傳報道,許多農民知道再生稻投入少、收益好的優點,懂得了種植再生稻的技術要點,嘗到種植再生稻的甜頭,積極性更高了。
“這幾年向我咨詢再生稻的農民明顯增多了,還有不少外鄉外縣的農民也來咨詢。”
“以前,是我做工作求農民種再生稻,現在是農民主動向我請教。”
全鄉11個村,村村都種再生稻,最多的一戶100余畝,最少的一戶1畝。
該鄉均龍村均陂組70多歲的張俊益,雖然以前知道再生稻,但是沒有重視,看了媒體報道后,就向種植再生稻的人詳細了解,發現種再生稻確實不錯。他今年首次種了65畝再生稻,純收入3萬余元。
——消費者更加喜歡再生米了。
通過宣傳報道,消費者認識到再生稻大米“比頭稻米品質好,比晚稻米要環保”的優點,即使價格高一點也愿意接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吃再生稻做成的米飯,許多人把再生稻米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再生稻的銷量越來越好。
來源:衡陽人大
作者:興文柯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