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自治縣人大深學悟透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的重要講話精神,發揮人大智慧助推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牽線搭橋和爭取支持,引入市場機制,結合侗錦非遺保護項目的特點,打造一批侗錦元素的服飾和伴手禮包,進一步提高侗錦傳統工藝產品的當代審美、價值和實用性能,織出侗錦新世界,助推侗錦走進生活、走出通道,走向世界,讓侗錦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賦能通道侗鄉經濟高質量發展。
侗錦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著名織錦類型之一,主要分布于湖南、廣西、貴州邊區交界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侗族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具有“展示中國‘女織’文化活化石”之稱。2008年2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文坡村民粟田梅被列為侗錦織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派意特服飾創作團隊和粟田梅交流織錦設計理念
近年來,通道侗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通過代表建議案督辦、組織人大代表視察、與企業牽線搭橋等舉措,助推通道錦繡文坡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梭說”輕時尚文創品牌的創建和發展。“梭說”創作團隊和“織娘”們根據現代文創理念與侗錦的文化元素相結合,在侗錦中創造性地加入亞麻、純棉等時尚元素,設計出箱包、床單等日常生活用品,通過材質、顏色和功能的創新,讓千年侗錦“煥新顏”,“梭說侗錦亞麻系列作品”榮獲首屆湖南文創設計大賽金獎,走進了上海世博會。披肩、床上用品、壁掛等侗錦紡織品遠銷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梭說’品牌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將侗錦以新的產品形式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創造出有別于機械化生產的、賦予獨特意義的手工產品,使通道侗錦在市場經濟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梭說”品牌的聯合創始人楊苗如是說。
2024年是通道侗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縣人大常委會在籌辦70周年慶典活動之際,發揮人大智慧積極向湖南省婦聯爭取支持,牽線搭橋引進湖南派意特服飾有限公司設計一批侗錦元素的服飾和伴手禮包,加大侗錦的新產品設計、開發和市場開發。目前,通道錦繡文坡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非遺工坊組織30多位“織娘”每天在工坊里為訂單忙碌。
據國家級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文坡村黨支部書記粟田梅介紹,侗錦元素的繡品一般每件收購價400多元,“織娘”每人每月收入可達3000多元。而訂單高峰時期,該工坊有300多位“織娘”同時趕工。“織娘”,每月有固定的3000元收入,最高時每月有4000多元,不僅就地就近實現就業,還可以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小孩。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和各項非遺保護政策的深入,曾“藏于深山”的侗錦頻頻亮相國際舞臺,以織造和設計為媒,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通道侗族婦女以織錦為載體,積極參與手工生產、工業生產、數字智能等不同階段的“非遺新生態”建構,展示她們聰明的才智和精湛的編織技巧,使侗錦非遺在全球化的文化認同與市場傳播體系中保證著持續的生命力。
創新后的侗錦產品
來源:通道縣人大
作者:吳文廣、石堅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