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楊怡晴 湘西報道
地跨湘、鄂、渝、黔四省市的武陵山區,居住著土家、苗、侗等30多個民族,是各民族南來北往交往頻繁的地域。全國人大代表、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石佳就來自于這片巍峨的山區,她的老家位于湘西州花垣縣石欄鎮。
而說起石佳,就不得不提一項名為“讓媽媽回家”的公益項目。2017年,一直心系家鄉發展的石佳得知,不到兩萬人的石欄鎮卻有1200多名留守兒童。
深受觸動的石佳,決定返鄉創業、發展苗繡產業,并承接了“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
而這位堅韌的“苗家女”在作為人大代表履職的過程中,也始終牢記為家鄉謀發展、為人民謀幸福的信念。
發展特色產業,為家鄉謀發展
“我們的茶葉在2023年,正式開始采摘。”石佳高興地說道。當時,在外打拼多年、頗有成就的石佳選擇返鄉的一個目的是為了充分帶動當地婦女就業創業,擺脫貧困。
如何實現?她知道,必須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正在刺繡的婦女們。
以傳承非遺苗繡技藝為起點,石佳讓“指尖藝術”搖身一變“指尖經濟”,在她所成立的七繡坊苗繡基地,為當地婦女提供免費且帶薪的苗繡技藝培訓。石佳找到了一條平衡傳承與生存的道路。
但僅靠苗繡這一項產業,難以完全滿足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需求。于是,石佳帶著基地400多個繡娘一起開荒種植了1806畝的茶園。
苗繡與茶園,改變了山鄉面貌。
繡娘們在茶園。
多年扎根在基層的石佳,是村民們的“知心人”,也是基層群眾呼聲的“傳聲筒”。她深知,本職與履職一個也不能落下。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那么,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對此,石佳的回答是:“學習、思考、調研、落實。”
而在過去一年,石佳身體力行地做好履職工作。她用腳步丈量湘西,面對面了解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心連心感悟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
聚焦民生所需,為人民謀幸福
生態環境優越的武陵山區,孕育了大量的藥用資源,被稱為“華中藥庫”。同時,以湘西州的土家醫藥、苗醫藥為代表,片區內的民族醫藥蓬勃發展。
出身在這片土壤上的石佳,準備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將建言方向瞄準武陵山片區民族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土家醫藥筒滾熨療法、土家醫小兒提風療法等特色技術在湖南、重慶、湖北等省建立了推廣示范門診和示范病區,年服務2萬人次以上。”石佳介紹道。
石佳走訪了湘西州幾乎所有的中醫藥醫院,以及周邊的省市。
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和多方了解后,她發現,當前武陵山片區醫療機構存在規模小、布局分散、學科建設不強等問題,醫療服務能力和供給水平與綜合性醫藥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與此同時,片區內還未建立種類齊全、優勢互補的民族醫藥工業體系,市場競爭力不強。
為了改變現狀,她希望依托湘西州民族中醫院建設武陵山片區區域醫療中心,打造涵蓋藥材種植加工、藥物研發、醫藥康養等多個方面的民族醫藥服務體系,為片區人民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醫療服務。
來源:紅網
作者:楊怡晴
編輯:黃飛飛
本文為湖南人大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