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南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正在召開,湖南人大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報道《代表對話》,一起通過代表們心有靈犀的對話,來看代表們如何履職盡責、建言獻策。
代表對話
龔光輝
你好,蘇代表,又見面了!雖然我們身處不同領域,但都在為鄉村振興代言。我覺得現在很多產業要落實到村里去,還是要靠村里的引導,靠村民的支持。
非常有道理!我們非常歡迎企業來村里發展,幫助村里壯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村支兩委也會用心用情提供服務。也期待越來越多像龔代表這樣的新型青年職業農民,投身農村廣闊天地,造福鄉親,反哺桑梓。
蘇慧明
為民發聲
省人大代表 龔光輝
解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增人口住房需求
“我叫龔光輝,2009年從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經濟大學碩士畢業回國從事養雞事業……”
1月26日,省人大代表、湖南天柱山禽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龔光輝向記者這樣介紹自己。
從“洋碩士”到“雞司令”,再到省人大代表,龔光輝用實干鐫刻奮斗榮光。
龔光輝說,當初曾打算到廣東一家國企上班,接到通知讓遷戶口時,他打了退堂鼓:“這是不是我最終想要的?”
最終讓他下定決心回家養雞的,是在參觀了一家集團現代化養雞模式之后,當時他父親的養雞事業正遭遇發展瓶頸期,價格走低,行業低迷,讓他下定決心,丟掉養雞“老把式”,實現自動化。
目前,他管理2個現代化標準化養禽基地、種雞、成雞年出欄1500多萬羽,存欄80萬羽。
當選人大代表后,龔光輝開始更多關注人民訴求和呼聲,并想辦法通過代表身份反映出來,并推動解決。
今年參加省人代會,他帶來了《關于解決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的建議》。龔光輝在調研中發現,易地搬遷實現了讓部分群眾挪出“窮窩窩”,實現了安居夢,但新的問題又來了,即如何滿足安置區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問題。
以漣源為例,截至2023年10月31日,受婚育等因素影響,全市集中安置戶新增人口共218人,人口結構多數為二代、三代同堂,其中新增2至3人的有49戶,新增1人的110戶。這些家庭需要增加住房面積,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但由于缺乏全省統一政策和資金投入,縣市一級暫無具體政策措施和財力解決這一難題。
對此,龔光輝建議,省統一出臺解決新增搬遷人口住房需求的政策,明確保障方式、責任主體、面積標準、資金來源、產權歸屬等措施。省安排專項資金,以在現有安置點擴容或其他便利新增搬遷人口入住的方式建設公租房,有力有序、全覆蓋解決新增搬遷人口住房需求。
省人大代表 蘇慧明
建議農村公路建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
同樣來自婁底的的省人大代表、冷水江市鐸山鎮花橋村黨總支部書記蘇慧明,圍繞“鄉村振興”履職建言。
農村公路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性、服務性設施,承載著鄉村振興夢。
蘇慧明告訴記者,調研中發現,農村個別地區的公路建設存在區域不平衡、建設質量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一些地方留下了死角和盲點。
他建議,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要注重與鄉村產業振興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與鄉村產業園、鄉村文化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等融為一體,力爭整體規劃建設,使之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和幸福路。
同時,建議啟動對全省農村公路大普查,摸清我省農村公路的現狀和家底,特別要找出死角和盲區及斷頭路等,為下一步的資金和項目鋪排提供參考依據;三是在新一輪的農村公路建設時適當提升建設標準,比如適當加寬或配套泊車位等。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近年來,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入推進,一系列扶持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相繼實施,鄉村公共文化事業不斷發展,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多彩,初步形成了點面結合、形式多樣、活動豐富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較好地滿足了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蘇慧明建議,加大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扶持力度,將鎮村兩級文化設施建設、維修和養護納入財政預算,同時,適當安排基層文化活動經費以解決基層文化站(中心)后顧之憂。同時,加強鄉村文化隊伍建設,文化專業人才配備向鄉鎮傾斜,引導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去。挖掘鄉村文化精品。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鄉村文化振興新格局。
來源:湖南人大融媒體中心
作者:策劃:王宇晨 記者:彭團 設計:曾妍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