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
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揚軍主持發布會。
1月17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圍繞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湖南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條例》《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進行發布。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甘躍華,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胡雪清,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建元回答記者提問。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揚軍主持發布會。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條例是我省科技創新領域的基礎性法規,對打造‘1+N’科技創新地方性法規體系,全面促進科學技術進步,落實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意義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躍華介紹,新修訂的《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有利于推進標志性科技工程建設、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健全科技創新機制。
甘躍華還介紹,與原條例相比,新修訂的條例更加突出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更加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更加突出科技研發機構建設、更加突出科技人才激勵、更加突出細化保障措施。
怎樣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周建元介紹,新修訂的條例設置專章,對企業科技創新進行了規定:深化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分配制度、健全職工繼續教育制度等。
如何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周建元說,條例規定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轉化科技成果,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激勵新模式,優化科技成果資產管理,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試用后有償轉化制度。
此外,新修訂的條例從建立與完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引導基礎研究社會多元投入三個方面推動基礎研究發展。
“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通過立法,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是本次立法的重點。”胡雪清介紹,條例共58條,其中14條規范科技人才創新,約占整部法規的四分之一,共構建了激勵、保障、容錯免責三個機制,有利于讓科研人員盡心盡力、一往無前地攻堅克難,開開心心、放開手腳進行科研活動,安安心心地、沒有后顧之憂地大膽創新。
堅持體教融合
加強體育后備人才培養
胡雪清介紹,“重訓練輕教育”“體教融合機制不暢通”是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新修訂的《湖南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鮮明地強調“體教融合”,保障體育后備人才的文化教育,解決學訓矛盾,提高培養質效。
針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培養陣地功能定位不夠準確等問題,條例從建立完善培養體系、明確培養陣地功能、強化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鏈條四個方面進行了規范。如,條例鼓勵發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支持有條件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組建運動隊。
條例注重對體育后備人才的成才與保障,指出體育后備人才在升高中時實行文化成績和體育專項成績綜合評分錄取。規定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支持本地區新型體育運動學校適當自主招收體育后備人才。支持體育后備人才通過普通高校運動訓練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單獨招生、高等學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和體育高職院校單獨考試招生等形式,進入高等學校學習。
明確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和編制規劃
精準做好保護管理工作
胡雪清介紹,此次修訂《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重點有三個方面內容。
條例明確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范圍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區域,即:264平方公里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126.8平方公里的緩沖區。同時,明確了張家界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本條例實施之日起兩年內完成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的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突出核心要素的保護,條例主要規范了四項核心要素:一是以御筆峰、西海石林、楊家界峰墻為代表的張家界地貌;二是以黃龍洞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三是以天下第一橋和水繞四門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四是以林麝、金雕、大鯢以及珙桐、南方紅豆杉為代表的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
精準做好保護管理工作,條例明確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重大及非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的選址方案的審批程序。明確了因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等特殊情況需要采伐林木的,由區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準,報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來源:湖南人大融媒體中心
作者:彭團 攝影:周潔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