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分組審議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修訂草案)》。
“2000年,條例的出臺為保護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笔×謽I局負責人作審議說明時表示,新形勢下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與利用的時代背景、現實依據和客觀條件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亟需修改。
為做好武陵源核心要素保護工作,條例修訂草案明確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包括下列核心要素:以御筆峰、西海石林、楊家界峰墻為代表的張家界地貌;以黃龍洞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以天下第一橋和水繞四門為代表的自然景觀;以林麝、金雕、大鯢以及珙桐、南方紅豆杉為代表的珍貴、瀕危動植物物種。
目前武陵源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備等情況,根據簡政放權的要求,立足實際,條例修訂草案對審批程序進行了優化,明確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重大及非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的選址方案的審批程序。
此外,條例修訂草案對未經同意進行科考拍攝、違法舉辦活動及未按規定地點經營的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如未經批準進行科學考察、采集標本,責令改正,沒收違法采集的標本,并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未經批準進行影視片拍攝的,責令改正,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及時編制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更好發揮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要對保護區進行分類管理、區別對待,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與保護區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相協調。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陳奕樊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