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即將開幕。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一屆在湘全國人大代表將肩負人民重托赴京履職,共商國是。他們是三湘大地的追夢人、奮斗者,將如何彰顯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新風采、新作為?湖南人大融媒體推出“人民的代表”專欄,追尋他們的履職腳步,傾聽他們的履職心聲。
周長友,全國人大代表,永州市冷水灘區牛角壩鎮麥子園村黨支部書記、主任。
8年來,他帶領村支兩委班子,累計為家鄉麥子園村爭資跑項2000萬元以上,讓偏遠的農村老百姓家門口通上了瀝青路,坐上了公交車,喝上放心的自來水。
麥子園村曾經是一個地理位置偏僻、水利資源匱乏、空心化嚴重的省級貧困村。村支兩委軟弱渙散,對村子失去信心的村民大批選擇外遷他鄉。
2001年,周長友中專畢業后也離開家鄉麥子園村,南下深圳打拼。從磚窯搬運工、流水線工人到車間主任再到生產廠長,他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能技術,申請國家專利7項,年薪達到了10萬。
自己日子好了,能不能為鄉親們做點什么?這個想法一直在周長友心中打轉。2015年6月,時任牛角壩鎮黨委書記王付榮找到周長友,“麥子園村需要你這樣懂家鄉、愛家鄉的人回來為她服務!”
當選村支書時,麥子園村空心化嚴重,產業滯后,年人均純收入不到5000元,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因為路都不通,談何發展?”周長友與村干部一起實地丈量,在推進修路過程中,村民的思想問題是一道大難題。“當時為了盡快完成村道建設,有時一晚上開了七八次會。”
“把心交給人民,人民就會與你心貼心。”在周長友和村干部的努力下,終于贏得了村民的支持。就這樣,不到兩年時間,村里新修道路16.6公里,主干道進行“白改黑”,把家家戶戶串到一起。
基礎設施要建,產業要投入,但不能給老百姓增加負擔,怎么辦?他不僅把自己擔任村干部的工資全部投入村公益事業,還積極為區、鎮、村爭取資金2000余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村6000余萬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周長友告訴記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將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希望通過更好的政策,吸引更多青年返鄉,為家鄉的振興帶來新觀念、注入新活力。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施泉江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