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月召開的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省人大常委會推出的預算審查APP“大顯身手”。該軟件用大量的數據和豐富的圖表,解決了預算審查“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的難題,成為省人大代表們的“智能助手”。
推進預算審查監督,人大一直在路上。五年來,省人大常委會作出預算、預算調整、決算決議決定17個,出臺財政預算金融類地方性法規4件、重要改革文件7份,開展審計整改滿意度測評4次,實現國有資產5個專項報告和綜合報告聽取審議全覆蓋,邀請人大代表和專家顧問600多人次參加各類預算審查監督活動……
看好人民“錢袋子”
“預算報告一年比一年好讀、易懂,預算草案一年比一年規范、翔實,預算管理一年比一年科學、有效。”
“省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心轉向推動財政預算和政策,更好服務于全省中心工作,更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這是省人大代表發出的由衷感慨。
代表的好口碑,數據可以佐證。在省人大常委會的有力監督下,預算草案表格由2018年的47張增加到2022年的54張,新增重大投資項目和政府債務預算安排表,專項資金績效目標表由5個增加到所有45個專項。全省一般公共預算地方收入和中央補助收入總量分別達到1.5萬億元、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量達到4萬億元,民生支出占比持續保持在70%以上。
不僅如此,省人大常委會以預算拓展改革為抓手,對政府預算開展全口徑審查、全過程監管,全力打造具有湖南辨識度的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品牌。精心研發的預算審查監督平臺,調整、充實預算審查聯系代表和專家顧問庫,不斷提升省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民主化、專業化水平。編寫《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指南》、開發手機 APP開展審查監督,更好服務保障代表依法履職。
看好人民的“錢袋子”,做好人大審計整改監督的“后半篇文章”至關重要。常委會聽取審議審計工作報告后,聚焦“普遍有”“反復現”“影響大”三類問題,制訂跟蹤監督方案;主動上門督辦,將人大監督的權威性與財政、審計監督,社會各界和專家的專業性有機結合;開展滿意度測評,壓實整改責任、推動措施落實……
五年來,通過省人大監督和審計監督共同發力,審計整改監督取得了成效,有效防止了“破窗效應”的發生。審計報告反映,2018至2022年,各級財政已確認收入并上繳國庫140.47億元,歸還原資金渠道90.62億元,促進資金撥付到位、盤活使用或統籌納入預算管理295.05億元,建立健全相關制度643項。
守好國有資產“家底”
“我省企業國有資產存在規模小、結構不優、效益不佳三個突出問題,請問省政府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年我們在金融上補了多少短板,還有哪些需要繼續補?”……2022年9月25日下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國有資產管理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專題詢問會上“辣味”頗濃。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們開門見山、直指問題,相關單位負責人進行了全面詳盡的答復,既有措施陳述,也有政策解讀,更有對今后工作的整改和承諾。
如何有效履行國有資產監督職能,扛起守護社會主義家底的責任擔當?這是人大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面臨的必答題。
省人大常委會勇于破題,在改革性、創新性的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受省委委托,起草《關于建立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推動全省人大國有資產監督工作行穩致遠。
五年來,省人大常委會先后聽取全省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企業國有資產、國有自然資源資產五類專項報告以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實現國有資產管理情況聽取審議的全覆蓋,并以“綜合報告+專項報告+調研報告”的方式全景式展現了我省國有資產管理情況。
報告顯示,2021年年末,全省各類國有資產總額較2017、2018年大幅增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資產配置效率不斷提高,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有效利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得到有效保護開發與利用,文化企業國有資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從制度入手,從監督出發,省人大常委會綜合運用專題調研、專項視察、專題詢問等多種監督方式“握指成拳”,增強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實效。
五年來,省人大國有資產管理監督推動建立了國有資產報告制度,基本摸清了國有資產家底,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規范管理、人大依法監督、國有企業經營和機關事業單位占有管理使用、社會有序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國有資產治理格局。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賀威 袁力志 何霞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