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持續深化“大學習、真調研、嚴管理”,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中貢獻人大智慧,今年2月,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黨委倡議機關黨員干部開展了微調研活動。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聚焦社會熱點、基層難點痛點問題,利用春節回鄉探親休假的時機,傾聽基層群眾急難愁盼的訴求,挖掘出身邊“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事例,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調研成果。現湖南人大網推出《微調研真建議》系列報道,將部分微調研報告予以刊發。
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問題亟待解決
——關于金義湖村青年婚戀情況的微調研
省人大常委會信訪辦 周昌
周昌
“目前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問題比較普遍,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婚姻問題正逐步由個人問題轉化為社會問題,鼓勵農村女青年留在家鄉”。去年國慶期間,某縣網站公布的《關于重視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的建議》及其所作答復引發社會熱議。“憑什么犧牲女性權利?”“為什么不鼓勵男青年提升自己?”“發展經濟、提振文化,女青年自然愿意留下來……”,一時間眾說紛紜。
帶著這個問題,今年春節假期,我在走親訪友、團聚會聚時聊得最多的是這個話題,同時通過當面訪談、側面了解、與鄉村干部交流等方式,在老家金義湖村作了一些調研。
基本情況
金義湖村是湘陰縣新泉鎮的一個偏遠村落,位于湘陰與益陽兩縣市交界處,2020年脫貧摘帽,4186人。據統計,全村20歲至35歲青年893人(男性474人,女性419人,性別比113.13),其中,未婚且無戀愛對象,男性比女性(占比25.6%)高出10.1%;30歲至35歲未婚且無戀愛對象,男性比女性(占比0.29%)高出11.17%。
我所在村民小組僅有18戶56人,卻有3位男青年未脫單。張軍,34歲,高中肄業,油漆工,家庭條件一般,曾多次試圖找對象未能如愿;余方,30歲,初中畢業,木工,父母離異,自幼隨父生活,無戀愛對象;洪潤,29歲,初中肄業,智障患者,無獨立謀生手段,曾系建檔立卡貧困戶,無戀愛對象。
問題剖析
有這么一種說法:城市女性之所以成為剩女,很多時候是主動剩下;與此不同的是,農村男性之所以成為剩男,多半是被動落單。金義湖村上述樣本數據絕非個案,農村適婚青年男多女少,大齡男青年擇偶難,全國各地均有反映,不少農村存在“男孩相親得排隊,女孩相親可以挑”的現象。去年9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陸川縣田間地頭考察時,問當地群眾有啥難題解決不了,就有人直言:“農村娶媳婦太難了”。
從表象上看,農村青年之所以擇偶困難,緣于性別比失衡等客觀原因外,自身患病、文化程度和收入不高、父母無力扶持、懶惰不上進亦是重要原因。比如,43歲的劉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好吃懶做,4年前離異后至今一個人生活。此外,個別青年擇偶標準高,高不成低不就,也導致被剩。比如,42歲的鎮中學女教師鄭麗,自身條件較好,左挑右選,一直未婚。
從本質上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農村“空心化”、產業發展“空白化”、教育發展滯后等多重因素,致使鄉村人口外流,人氣不旺,部分農村青年“飛”往城市,婚姻擠壓加劇,不少人被迫成為“光棍”“剩女”。比如,我所在村民小組原有25戶123人,這些年部分女青年嫁到外地,部分男青年進城安家,留下來的年幼或年老者居多,適婚青年偏少。
對策建議
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已演變為結構性的社會問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歲至40歲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人,31個省份農村全部男多女少。其中農村20歲至24歲、25歲至29歲這兩個適婚年齡段的性別比均超過了120,分別是123.09和120.98。隨著90后邁入婚齡,農村青年婚姻擠壓程度還會日益加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該問題的解決是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因地制宜、綿綿用力,多措并舉、綜合施策。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問題,治本之策在于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消除城鄉二元差距,把基礎設施和教育配套搞上去,使鄉村的人氣聚起來、活起來,真正實現“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著力強化行政幫扶措施。倡導移風易俗,持續改善人口性別比,加強實用技能培訓,定向給予金融信貸支持,創造更多交友擇偶機會等。總之,要通過價值觀念上的引導、風俗習慣上的糾偏、交流平臺的打造和就業創業的扶持,在政策層面為農村青年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服務。
努力提升農村青年素養。“栽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農村青年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按照“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作為”的新時代農民標準,努力讓自身變得更加優秀,才能在擇偶方面更具競爭力。
來源:辦公廳
作者:周昌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