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編制承上啟下的一年,也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各級人大依法履職盡責,積極擔當作為,有效發揮地方國家權力機關重要作用,為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作出了積極貢獻。湖南人大網推出“省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各市州人大2020年工作亮點掃描”專欄,選取部分亮點工作進行摘編,與大家一同回首一年的重點工作、亮點工作。
土壤污染問題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吃、住”安全,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大家對“腳下的環境”越發關注。為推動打好凈土保衛戰,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統一安排部署,2020年8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由時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擔任組長,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蓮玉、副主任楊維剛和秘書長胡伯俊任執法檢查組副組長并率隊赴郴州、益陽開展檢查。
執法檢查組實地檢查臨武縣水東村受污染耕地治理項目。
發揮法律巡視利劍作用,推動法律全面貫徹實施
2020年8月20日,在執法檢查組全體會議上,省政府及法律實施主管部門全面匯報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從開展土壤污染詳查到布設土壤監測網絡,從扎實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到嚴格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從強化源頭管控到開展土壤和生態修復,樸素的語言和簡單的數字,體現的是湖南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但是我省土壤污染防治歷史欠賬多、治理難度大、基礎更加薄弱,土壤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法律貫徹實施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會議上,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蓮玉再次強調“要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確保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為進一步強化法律剛性作用,實現執法檢查全覆蓋,在制定工作方案之初,就把省市聯動檢查作了重點安排,委托12個市州人大常委會開展自查,對于實地檢查的2個市多方了解土壤污染主要風險點和防治工作現狀,做到執法檢查有的放矢。
8月25至26日和9月1至2日,執法檢查組赴郴州、益陽兩地,深入6個縣市區,實地檢查了水東村受污染耕地治理項目、三十六灣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長春工業園生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沅江市電鍍廠土壤治理項目等20多個項目和單位。執法檢查組走進正在實施污染治理的稻田,向當地村民詢問農藝調控措施實施效果;來到土壤污染防治重點監管單位,仔細檢查污染防治措施落實情況;走進礦區,全面了解生態綜合治理和修復情況。在實施檢查時,同步派出執法檢查小分隊,對農用地分類管理和污染風險管控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此外,還選派精干力量進行明察暗訪,發現了不少工作薄弱環節和環境風險隱患;開展了法律知識問卷調查,向各市州領導干部、法律實施主管部門、基層執法人員、重點監管單位負責人發出共5000余份知識問卷;召開各方面代表座談會聽取意見,就法律貫徹實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經過一條一條對照法律規定開展檢查,綜合各方面了解到的情況,執法檢查組向主任會議提交了高質量的執法檢查報告和26項突出問題清單,提出堅定打好凈土保衛戰的戰略定力,認真落實法定責任,強化規劃引領,守住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底線,夯實基礎保障,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等意見建議。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蓮玉評價: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大執法檢查報告。會后,執法檢查報告和問題清單轉交省政府研究處理,并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和環資委得到高度認可,相關報道被推登“學習強國”平臺。
加強跟蹤督查,讓執法檢查長出“牙齒”
工作的成效在于落實。執法檢查不能看上去轟轟烈烈,實際上效果一般;不能執法檢查后提出的意見建議,提完就完了,不長“牙齒”。省人大環資委按照常委會主任會議要求,加強跟蹤監督,強化執法檢查閉環管理方式,形成規范化、常態化監督機制,督促整改工作落地落細。
2020年,開展了三輪重點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的跟蹤督查,特別是將執法檢查發現的問題重點督查。同時,定期向相關廳局了解問題整改進展情況,推動政府及有關部門聯動聯治。截至12月底,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指出的26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個,其中全省涉鎘污染源排查整治這一重要源頭防控工作已全面完成,達到序時進度24個;推動成立全國首只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不少地方已由“化工區”變為“宜居城”,清水塘老工業區正在實施土壤治理修復,打造生態宜居新城,長株潭地區受污染耕地,通過VIP+N技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這些生動的事例每天在湖南這片熱土上演著,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湖南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湖南人大網
作者:周利 董熙
編輯:黃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