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湘西自治州舉行首屆“名醫工作室”授牌儀式。州十四屆人大代表、州民族中醫院院長譚曉文帶領的團隊“全國名老中醫譚曉文工作室”入選2020-2022年度湘西自治州“名醫工作室”,獲得30萬元建設資金。
“作為一名從醫30多年的老中醫,我非常珍惜這個榮譽,這筆資金將會用于我院民族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州培養更多的民族醫藥人才!”譚曉文激動地說。
湘西自治州是國家土家族苗族醫藥學術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通過立法保護發展土家族苗族醫藥,是湘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職責所系和價值追求。自2009年7月1日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在全國范圍內開創了保護土家醫藥苗醫藥的先河。條例實施10余年來,推動了湘西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快速發展。
從“土苗醫”到正規軍
《條例》在起草過程中,針對湘西自治州民族醫普遍年齡偏大,文憑不高,普通話水平偏低,難以通過國家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問題,專門作了立法變通。
《條例》第十條第二款規定:“沒有取得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確有獨特診療技術的土家醫藥苗醫藥從業人員,經本人申請,縣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推薦,州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委員會考核確認,并根據《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注冊取得執業證書。”
正是有了這一立法變通, 2016年4月,在湖南省主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湘西自治州在省內首次舉行了民族醫藥人員從業資格考試。
這次考試采取“療效評估+現場考核”的方式,分為大內科、大外科(骨傷、燒傷等)、針灸推拿傳統療法、綜合科四類進行。由民族醫藥考核專家組專家依據申請人技術特長確定考核內容,形式為實際操作和口述結合,同時輔以書面問答。
經過緊張的考試,湘西自治州認定了首批165名民族醫藥人員從業資格,對推動民族醫學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條例沒有出臺之前,我州土家醫藥苗醫藥從業人員沒有合法身份施展絕技,現在好了,條例破解了資格認證問題,可以正大光明地坐堂行醫了!”來自古丈縣的向洪彪,是古丈縣辰州玉壺堂第六代傳人,土家醫藥筒滾熨療法技術持有人,也是首批通過民族醫藥人員從業資格考試的土家醫。
土家醫藥苗醫藥從業人員通過資格考核執證上崗后,開醫館坐診的民族醫生多起來了,返鄉學醫的人也多起來了,很多鄉鎮衛生院增設了國醫館,開設針灸、推拿等民族中醫???,民族醫特色診療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截至目前,全州已有635名土家醫苗醫通過考核實現執證上崗,“土苗醫”真正成為正規軍,理直氣壯服務廣大百姓。
從“小藥品”到大品牌
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之一,擁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全州共有藥用植物2400余種。土家醫藥苗醫藥因其獨特療效和簡便廉價的優勢,在當地應用廣泛,深受群眾的青睞。
要想做大做強民族醫藥,必須走品牌經營產業化發展新路。
《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土家醫藥苗醫藥理論研究、臨床研究、新技術的應用,加快土家醫藥苗醫藥科研成果的推廣和轉化。鼓勵州內高校、科研機構和制藥企業加強對土家醫藥苗醫藥秘方、驗方等開發研究,利用高新技術,推進土家醫藥苗醫藥產業化建設。”
州民族醫研究所所長向晟說:“條例的實施使土家醫藥苗醫藥產業化發展有法可依,為土家醫藥苗醫藥產業持續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專利新藥“復方桐葉燒傷油”,是湘西土家族姚氏兄弟根據5世祖傳秘方,歷時9年申報而成的我國土家族第一個原創新藥,由湘西宏成制藥有限公司獨家生產。公司董事長吳聯窗介紹說:“民間的祖傳秘方很多,但是變成國家級專利新藥太難了,復方桐葉燒傷油的申報及產業化發展,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和努力。”
2019年,宏成制藥有限公司實現產值8000余萬元,銷售額6800余萬元,產品覆蓋了國內19個省級市場,終端接近11000個診所、藥店,其獨特的療效得到了廣大醫生和患者的普遍認同,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從中受益。
截至目前,湘西自治州已有復方桐葉燒傷油、蒿白傷濕氣霧劑、青蒿素等100多個民族醫藥品牌,獲國家準字號生產的片劑、顆粒劑及原料藥52個品種。有宏成制藥、湘泉制藥、保吉堂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民族醫藥生產加工企業15家,全州民族醫藥企業累計申請專利100余項,開發新產品50余個,民族醫藥產業發展產值20億元。
從“小散亂”到成體系
“幾十年前,土家醫藥苗醫藥只在民間和少數的醫療機構傳承、應用,很多土家醫苗醫醫術和藥方都瀕臨失傳。”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土家醫藥分會會長田華詠介紹。過去,土家醫藥苗醫藥理論只散見于土家醫苗醫古籍、文獻、手稿中,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呈現出“小散亂”的特點,其保護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正是看到土家醫苗醫醫術和藥方瀕臨失傳的這一根源問題所在,所以《條例》第九條規定:“鼓勵土家醫藥苗醫藥研究保護機構、其他學術團體、單位和個人,從事土家醫藥苗醫藥的收集、發掘、整理和研究。鼓勵擁有土家醫藥苗醫藥經卷、文獻、手稿、手抄本、單方、偏方、秘方、驗方的單位和個人,將資料及實物捐贈給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研究保護機構或醫療機構。”
田華詠說,“1978年,湘西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成立,那些年我在所里工作,我們所的工作人員走遍了湘西所有的鄉村,組織專家對土家醫藥苗醫藥古籍和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共收集整理了50余件手抄本和一些診療工具,并著手總結土家醫藥苗醫藥理論。”
幾十年來,湘西自治州先后整理和出版了30余部土家醫藥和苗醫藥著作,《土家族醫藥學》《土家族醫學史》《土家醫方劑學》《中國苗醫史》《苗醫藥發展史》5部學術著作填補了國內同類研究空白,為土家醫藥苗醫藥的研究與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土家醫藥苗醫藥事業保護發展扎下深根。
僅有理論體系還不夠,為推進土家醫藥苗醫藥全面發展,2018年,州人民政府出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條例實施細則》,確定每年9月21日為湘西自治州土家醫藥苗醫藥宣傳日,將符合條件的土家醫苗醫診療項目和土家藥苗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設立州級土家醫苗醫保護區、州級土家藥苗藥材資源保護區、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發展專項資金。
田華詠說:“自從實施細則頒布后,每年政府撥付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州本級土家醫藥苗醫藥保護發展。目前,還準備在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民族醫藥康復專業,在吉首大學開設土家醫苗醫基礎理論選修課,傳承發揚土家醫苗醫文化。”
截止目前,湘西自治州已承擔州級以上科研項目60余項,獲得各級科技獎勵30項次;制定土家醫藥名詞術語300余條,土家醫優勢病種的診療指南、診療規范及護理技術規范24種;申報成功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6項。
州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武長強調:“民族醫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要走民族醫藥與康養旅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服務好更多的老百姓,將民族醫藥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來源:湘西州人大辦
作者:那薩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