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是我們農民最忙碌的時候,我們土話管這叫‘雙搶’,你這城里來的娃兒還沒感受過吧。”今年7月,鼎城區許家橋回維鄉楊公庵村村里的組長對著我打趣道。
“組長,那您可就看錯了,我可是正兒八經的農村娃,從小就在農村長大,‘雙搶’我可是親身經歷過的,小時候我還跟著爺爺在田里扯過秧苗呢。”我一邊說一邊跟著組長往稻田里走去。
......
作為一名鄉鎮基層干部,在我的工作中,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下到所聯系的網格,了解農戶們的收成情況。站在田埂上看著從收割到出谷一體化作業的收割機,感受著科技為新農村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的思緒漸漸飄到了那個熟悉而又遙遠的小村莊里。
在農村度過童年的人,對于“雙搶”這個名詞并不陌生。上半年種植的早稻成熟了,要搶在大暑到來之前收割。收割完要立即耕田插秧,搶在立秋之前播種下晚稻秧苗。如果晚了季節,缺少了初秋的露水,收成將大減,甚至絕收 。只有不到一個月的功夫,與時間賽跑,搶趕著收割、插秧,農村人習慣把這段時間叫做“雙搶”。
每到這個時候學校會放農忙假,進城打工的父親和母親也會請假回家“雙搶”。十幾天的辛勞換來豐厚的收獲,這在樸實的農村人眼里是值得的。收割的稻穗要經歷打谷、曬谷、風車分谷等數道工序之后才能進倉儲存,沒有充足的人力是辦不到的。因此,那時候每家每戶都會相互幫襯著,今天你幫我割稻,明天我幫你打谷,忙忙碌碌的村莊里充盈著一股祥和、融洽的氛圍。
但是,記憶中聽到的最多的詞并不是“收成”,而是“提留”,一個懵懂的少年,理解不了國家大事,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家辛辛苦苦得來的糧食要被人一袋袋地拖走。父親眼里的落寞,祖父口中的嘆息,讓收獲的喜悅消散了不少。印象中祖父總是會拿他的經歷安慰父親,說起他們年輕時搞公社運動吃的是大鍋飯,自家哪有什么余糧,現在的收成還能留下不少,往后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的。
2006年,國家正式取消農業稅,農民不用再交“提留”了,2016年正式實施農業“三項補貼”,種田不僅不用交農業稅,還能領到國家發放的地力補貼。祖父的話得到了印證,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提及起農村的變化,鄉里的每個農民也有切身的體會。種田能拿補貼了、馬路變寬闊了、農村醫保報銷比例提高了、60歲以上的老人能領養老金了、鄉里建起養老院了,鄉里的貧困村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引進了光伏項目和中草藥種植項目,全村人都有分紅了,帶動勞動力人口就業了。這些改變與我兒時的記憶形成了鮮明對比。鄉親們再也不用背負任何賦稅,反倒有了越來越多的福利與保障,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三月春去,農民們播下希望的種子,十月金秋,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沉甸甸的糧食,還有在黨的領導下開創的新生活。從交糧交稅到留糧領補貼,從窮困無望到生活富足、環境宜居,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映襯出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變化,一部鄉村變遷的歷史更是一部中國農業改革史。99年篳路藍縷的征程上,我們既是過去的見證者,也是現在的建設者,更是未來步履不停的追夢人。
來源:鼎城區人大常委會
作者:徐萬 徐偉國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