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玉先是桃源縣九溪中學教師,縣人大代表。她作為人大代表,一直心系百姓,喜聽民聲,勤集民意,善為代言,為民解困而深受民眾好評;她作為人民教師,長期戰斗在教育一線,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教學研究與班級管理工作,工作能力突出,育人事跡感人,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
初心不改,獻身教育事業 在二十年的教學工作中,她堅持素質育人,科學育人,敢于打破傳統,大膽探索實踐。課堂上,她總是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做到知行合一。課外之余,她利用各種途徑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有益活動,以增加對學生的了解,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二十年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她自創了“班級管理巧抓五點法”,注重實效,獨具特色,既強化了班級的班風學風,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制自學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她常說:“作為人大代表,首先就要把書教好,把孩子們帶好。我也會為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感到快樂。”饒玉先以過硬的工作績效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大家的認可。近年來,她先后四次獲得縣級優質課大賽一、二等獎;2016年上學期,她所教班級語文成績名列全縣第三名(140個班級);2017年她輔導的學生在全縣國學知識大賽中斬獲集體二等獎。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的廣泛贊譽和好評。
傾心盡力,情系留守兒童 九溪中學是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全校300多名學生中有50%以上是留守兒童,他們大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監護,因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大多內心封閉、情感淡漠、性格孤僻,行為習慣有嚴重偏差,心理承受力極差。近年來,饒玉先作為班主任,毅然決然挑起了關注、轉化留守兒童工作的重擔。 工作中,饒玉先總結的留守兒童“四步工作法”極具人性化、也極具操作性。“四步工作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上成為“知心姐姐”,定期家訪,悉心疏導;生活上當好“慈善媽媽”,全程監管,無微不至。誰都知道,留守兒童工作繁雜瑣碎、困難重重,但憑著她特有的執著和堅韌、無私與付出,為“留守兒童”營造了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幫助他們走出了陰霾,走向了成功。 饒玉先常說 “關注留守兒童,是我作為人大代表的社會責任。”近年來,饒玉先先后深入留守兒童家庭近70個,與8個重點對象結成全方位幫扶關系,先后與“留守生”談心談話近萬次,撰寫留守兒童工作筆錄上萬字。正是饒玉先的責任擔當與愛心付出,才有她的滿滿收獲:近幾年來,她所教的班級留守兒童沒有一人輟學;所帶班級期期都被評為“全面工作先進班級”;所送2019屆畢業班學生各項成績均列全縣前列,在社會上贏得了極佳的聲譽。
大愛無疆,心連困難家庭 饒玉先作為教育界的人大代表,一直堅守著“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諾言,在身獻教育、服務學生的同時,認真履行人大代表的神圣職責,為民代言,為民解困,贏得社會了的信任和贊賞。 她廣泛收集鄉村民意,悉心傾聽群眾呼聲,針對群眾生活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力為群眾代言,先后提出了《關于為方便學生上學,考慮在錢家坪河面上建大橋的建議》、《關于解決筆架村學生上學交通難問題,將校車運營線延至筆架村的建議》。這些建議都得到相關部門的回應。 作為人大代表,不但要為政府建真言,更要有為民眾辦實事。當上人大代表以來,饒玉先不負組織的重托,肩負百姓的期待,借助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東風,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她的扶貧解困之路。2017年7月,她家訪來到了青華村貧困戶學生黃佳軍的家。該生的家庭極度貧困:三間長年失修、低矮潮濕、墻面斑駁的平房;奶奶晚期尿毒癥、依靠透析活命;爺爺嚴重肺心病。面對這種情況,饒玉先多方爭取,為黃家逐一落實了多重救濟扶助措施,每年領到的解困金達8000元左右。她始終秉持著“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理念,她深知黃佳軍是黃家的希望,唯有幫助該生完成學業,才能真正改變黃家命運。在這之前,黃佳軍對于學習沒有任何認知和興趣,饒玉先經常找他談話談心,解決他生活上的一些難題,幫助他重拾生活學習信心,經過幫扶,該生考進了職中高考班,她還專程前往學校,為學生當場解決困難救助金1000元。2018年她幫扶板橋村貧困學生胡億萍,及時解決了胡家的燃眉之急?,F在胡億萍因得到饒玉先幫助,一邊在校就讀,一邊在學校商店打工,就此解決了該生的學費困難。 四年來,她幾乎走遍了全鎮鄉村各個角落,先后為近10個困難家庭解決因病殘導致的資金問題;為30多名學生解決讀書難問題;自己從工資中拿出的資金就達6000余元。 “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肩扛組織重托,身負人民期待,我不敢有絲毫懈怠。”這是饒玉先常說的一句話。在履職道路上,她付出的是真情與辛勞,得到的是高度認可。
來源:桃源縣人大
作者:江濤 熊湘林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