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女,1981年10月出生,回族,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先后擔任漢壽縣毛家灘回維鄉副鄉長、鄉長,縣紀委監察局副局長,現任漢壽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政協常德市第五屆委員會委員,第十六屆漢壽縣人大代表,政協漢壽縣第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干部,黃靜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黨的事業,傾注給人民群眾。她扎根基層,十年如一,步履堅定;她心系百姓,鏗鏘發聲,飽含溫情;她無懼風險,與疫抗爭,護衛安寧,她用忠誠和熱情書寫了一名青年干部的無悔青春。百姓至上,初心啟航 “你是農民的孩子,一定要時刻把他們放心上,盡己所能為他們多做好事,多做實事!”2005年4月,剛二十出頭的黃靜,懷揣初心,帶著父親的殷殷囑托,一臉懵懂卻又滿懷憧憬地開始了為民服務的征程。來到毛家灘回維鄉,淳樸的鄉親,特有的回維風俗,無不讓同為一份子的她倍感親切。走村入戶熟悉情況,與鄉親們閑話短長,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每一件每一樁都成為她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八年歲月流長,黃靜用她的真誠與熱情漸漸融入到百姓的認同與信任中。從黨外副鄉長,到鄉長;從滿臉稚嫩的小丫頭,到成熟果敢的“女漢子”,她八年堅守,一步一印,用堅實的步履丈量著這片土地的厚度,用忠誠的初心詮釋對百姓拳拳深情。
2006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正式啟動。萬事開頭難,籌資難度大,群眾也不理解,黃靜帶著鄉村干部一戶戶走訪,耐心宣傳,解開疑惑。徐家山村一村民徐某,在外地患病急需住院,恰遇系統關閉錄入數據的時間,如果不馬上申報,將無法入院。得知情況后,已經休假待產的她,拖著九個月的大肚子,冒著嚴寒,來到縣農合辦為徐某提前辦理了相關手續,讓他在外地順利入院。8年多時間里,黃靜先后幫助30多名生病住院的老百姓辦理申報報銷手續,她本人也多次獲得新農合工作先進個人,每每遇到難題,鄉親們總是會第一時間想著找“靜鄉長”解決。百姓事,無小事。無論在哪個崗位,黃靜將這句話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調到縣紀監委工作后,她與洋淘湖鎮沖天村貧困戶丁應初結成了幫扶對子。丁應初是一名患有尿毒癥的五保戶,無兒無女,每月透析費都要花費1千多元,幾百塊錢的五保金根本無力承擔。第一次上門走訪時,黃靜得知他的妻子王紅英因沒有戶口,既不能務工,也不能買醫保,連結婚證都沒有辦理。她二話沒說多方了解情況,帶著王紅英來到老家桃源縣青林鄉,調查其戶口漏掉的原因,輾轉幾個鄉鎮,終于將王紅英的戶口補辦完成。拿到身份證,王紅英喜極而泣,連聲道謝。臨近年關,想到丁應初家里可能連年貨都沒有備上,黃靜又專程給夫妻倆送去衣物和慰問金。貧困戶朱文龍是一名孤兒,父親早年因車禍去世,母親也不知去向,一直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黃靜得知情況后,經常到學校和家里看望他,還經常帶去他愛吃的零食。高一上學期時,正在外在出差的黃靜從班主任劉老師處得知朱文龍要棄學打工,她心急如焚,卻又無法趕回,她電話向朱文龍和叔叔了解了情況后,又委托一同幫扶的同事邀請劉老師一起到朱文龍家做工作,經過共同努力,朱文龍終于重返校園。議政為民,信念鑄就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自踏入工作崗位那天起,黃靜就將實現人民群眾所期所盼當作畢生最大的目標,將廣泛聯系群眾、傾聽群眾心聲當作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將反映傳達群眾需求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孜孜不倦的學習求索中,她全面學習掌握了參政議政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參政議政能力水平。她甘當百姓“傳聲筒”,架好聯系“連心橋”,將百姓的呼聲第一時間反應,第一時間傳遞。多年來,她全方位搜集社情民意,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建議第一時間形成文字材料。共累計上交提案、建議、信息近30件,涉及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等領域,其中《關于加強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關于對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的建議》、《關于加強對精神病人看護管理的提案》等建議和提案獲得重點關注。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黃靜把這些“頭銜”化為服務全縣經濟發展的動力,變成服務人民群眾的鞭策。她全面了解縣委縣政府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平時工作和生活中發現的問題認真思考,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建諍言獻良策。
2014年,漢壽縣人民醫院異址新建,地址就在黃靜的家鄉龍陽鎮回回村建設組。接到抽調指揮部工作的指令后,她內心很忐忑,這是一個散居的少數民族村,村里90%以上的都是回族,而這次拆遷的一個村民小組,人口不足百人,需要征收的房屋19棟,田地101畝,還要遷墳地47座,加上回族喪葬習俗的不同,遷墳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征拆任務要完成,老百姓的利益要維護,怎么辦?雙重壓力下,她利用有限的時間全面熟悉所有征拆戶情況,感情疏導和政策引導雙管齊下,因人施策開展工作。征拆戶黃某,房屋裝修不到兩年,花費30多萬元,對一榜公示的品補價格極為不滿,在村里揚言不達到要求堅決不拆。得知情況后,黃靜多次上門,不厭其煩做工作,并邀請國土部門和鎮村干部上門對其房屋的實物量逐一核對,這名征拆戶被她務實的作風打動了,在協議書上簽了字。通過努力,縣人民醫院異址新建的征拆工作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完成。迎疫而上,詮釋擔當把滿腔熱血,變成一往無前的堅定決心;把主動請纓,換作迎難而上的步步腳印。
2020年春節,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疫情,見證了黃靜這名年輕黨外干部的不滅的信仰與擔當。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在殘酷的疫情面前,須眉男子都難免忐忑,黃靜卻默默將孩子托付給公婆后,主動請戰到漢壽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后勤保障、防控物資分配,沒有哪一項不與前線醫務人員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數據報表,信息報送,沒有哪一項不與防疫形勢脈動相連。一只口罩,一件防護服;一個數字,一個詞句,黃靜都精細縝密,確保不出半點紕漏。讓每一項物質發放更妥貼,讓每一個數據報送更精準,黃靜每天和時間賽跑,和病毒賽跑,從大年三十至今,她夙興夜寐,連軸運轉,沒有休過一天。忙、忙、忙!從緊急防控開始,黃靜走路由慢走變成快走,又由快走變成了小跑,淑女變成了“女漢子”。日常三餐不是盒飯就是方便面,每天接打上百個電話,聲音長期沙啞,每日核對上千條數據,眼睛長時間布滿血絲,但想到前方那些還在和病毒抗爭的一線“戰士”,她知道自己一刻也不能停下腳步。“回來注意安全,樓下的燈亮著。”“你先睡吧,不曉得要到什么時候。”這是黃靜和丈夫每晚的微信對話。拂曉而出,披星而歸,同住一屋卻與難以相見,她放下對家人的愧疚與牽絆,把所有的時間和陪伴奉獻給疫情防控的瑣碎日常。兒子11歲生日那天,與媽媽久未見面的旸旸等著媽媽一起吹蠟燭,直到晚上11點都還未等到,滿心失望的他電話向外公外婆“投訴”:“這些天,我的媽媽不見了!” 雖不遠行,猶不能見。一場疫情,黃靜和父母的距離也變得遙遠。“媽,我很忙,有空了去看你,記住別出門!”然而,“有空”在抗疫期間卻成了一張從未兌現的“空頭支票”。元宵節前晚,想著久未見面的父母,她抽空買了一份元宵偷偷送到父親家樓下,滿懷愧疚發了一條短信:“爸媽,原諒我元宵節不能和二老團聚,你們一定要保重身體!”。沒有與病毒短兵相接的危險,有的卻是日復一日接聽不完的電話,發放不完的物資,數不清的報表,黃靜將全部精力傾注于并不顯山露水的后勤工作中。她說“比起一線工作者來說,他們更危險,更累,我只有通過加班加點來支援他們,他們多一件防護衣,就多一份安全。我快一秒報送一條信息,群眾的焦慮就少一分。”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黃靜正用自己一名年輕干部的責任與擔當,在為民服務的征途中堅守初心,筑夢前行。
來源:漢壽縣人大
作者:劉運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