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以來,按照省市人大農委的統一安排與部署,縣人大農業農村委選擇四新崗鎮齋陽橋村為代表村,采取進村入戶、走訪座談及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現有耕地保護與利用、耕地拋荒情況、村級集體建設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摸底和走訪座談工作,共走訪農戶55戶,發放調查問卷 60份。
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一、當前農村耕地保護與利用現狀臨澧縣現有耕地面積67.26萬畝,其中水田57.56萬畝,旱地9.7萬畝。農業生產以糧、油、柑桔三大產業為主,是全省糧食生產大縣和全省桔柑優勢區域重點縣。歷年糧食復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以上。近年來,由于多方面原因,全縣各地耕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棄耕及拋荒現象。以調研的齋陽橋村為例,2019年末,全村共有耕地總面積4347畝,其中確權頒證面積3327畝。因改種果樹、挖魚塘等而導致棄耕面積632.6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14.6%;受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勞動力短缺等諸方面因素影響而導致耕地季節性或常年拋荒面積286.7畝,占全村耕地面積6.4%。分析耕地棄耕和拋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按耕地地形地貌來區分,高榜田及旱地棄耕和拋荒多,而水田棄耕和拋荒少。我縣縣境內主要地貌單元為近代河流沖積平原、丘陵、低山三種,地形地貌多樣復雜。農業生產又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齋陽橋村地處丘陵地帶,耕地地形地貌有沖田、榜田。高榜田及旱地受水源條件限制,耕種難度加大,所以部分高榜田和旱地只能選擇改種其它或拋荒,能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證的沖田一般棄耕和拋荒的少。調查了解到齋陽橋村棄耕和拋荒的面積中,高榜田及旱地占所有棄耕和拋荒面積的 95 %。二是按承包戶家庭勞動力結構來區分,勞動力短缺的家庭承包耕地拋荒多,而勞動力相對富余的家庭承包耕地拋荒少。齋陽橋村現有農戶630戶,人口2231人,其中舉家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98戶,占 16 %;1人以上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256戶,占全村農戶的 41 %。全村常年從事農業生產的僅394人,且平均年齡都在 60 歲以上。農村勞動力短缺和年齡結構偏大,難以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所以出現了有的家庭耕地棄耕和拋荒多,有的家庭耕地棄耕和拋荒少這種現象。三是按農業基礎設施配套程度來區分,設施欠完善及交通不便的地方耕地棄耕和拋荒多,而設施完善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耕地棄耕和拋荒少。設施完善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耕種成本相對低,土地流轉也相對容易,所以耕地拋荒現象較少,而設施欠完善且交通不便利的地方拋荒現象普遍一些。調查發現,齋陽橋村棄耕和拋荒面積中,設施不完善且交通不便利的耕地統計面積達570畝,占全部棄耕和拋荒面積的90%。
二、農民承包耕地棄耕與拋荒的原因剖析近年年,中央逐年不斷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近年提出和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等惠農政策,給農業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讓農村有了新的發展機遇,讓農民享受到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實惠。但是,隨著農村老齡現象的加劇、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簿弱、耕地地力下降及土地流轉還處于起步與摸索階段等因素的影響,農業投入成本逐年增大,而谷賤傷農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又時有發生,這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耕地拋荒現象的發生。通過調查了解,總結剖析耕地棄耕與拋荒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耕種難度和成本加大,導致部分農田被動拋荒。以齋陽橋村為例,全村現有山塘186口,現有效灌溉面積僅1800 畝左右,不到耕地面積的50%。由于鄉村兩級財力不足,大部分山塘年久失修,漏水滲水嚴重,淤泥層深厚,根本不能蓄水保水。一到雨季,周邊田塊漬澇嚴重,而至旱季,水源又十分短缺。部分榜田由于水源無法保證而變成了望天田,加上設施不配套與完善,沒有機耕路等,農民耕種難度和成本加大,挫傷生產積極性,導致部分耕地被動季節性拋荒,甚至常年性撂荒。二是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從而引發了耕地拋荒現象。自2004年以業,國家加大了對“三農”工作的政策與資金補貼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讓農民得到了一些實惠,但是,隨著各種生產物資的逐年上漲,特別是機械耕種收費用的增長,進一步降低了種田的經濟效益。調查中了解到,在不計算農業投入用工的條件下,種一畝田的收益除去種子、肥料農藥、機耕機收等生產成本后,畝平收入一般僅為300-400元。而外出務工人員收益每天可達130-300元。這樣比較下來,外出務工兩三天的收入就可抵一年在家栽種一畝田的收益。正是因為農業生產比效效益低下,農民種田積極性下降,外出務工成為了農民的主業,而農業只是農民的一個副業。對曾經“惜土如金”的農民來說,耕地拋荒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三是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偏大,老齡化現象越來越普遍,這將成為農村耕地大量拋荒的重要隱患。當下的農村,60歲以下的人基本上都在外工作或從事半工半農的職業,而留守在家都是老人和孩子。一個老人或兩個老人在家帶孫兒、孫女組成的隔代臨時家庭是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由此,一家或幾家的承包耕地就全靠幾位老人在家耕種。引用農村的一句順口溜來講就是:白頭發在家栽田,黑頭發在外賺錢。農忙季節,兒女回家幫忙的家庭還能維持正常耕種,沒有勞力的只能撂荒。四是農民受小農經濟思想束縛,土地流轉機制不暢,懲治耕地拋荒的措施不力,助長了農村耕地拋荒的不正之風。由于農村耕地隸屬于千家萬戶,還有少部分農民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較深,加上耕地的地理位置和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農村土地實行大規模流轉困難。有的無力耕種,寧愿拋荒也不租給別人耕種,這就導致了想種田的人無田耕種,而無力耕種的卻在白白拋荒。由鄉村政府組織進行農村土地流轉,農民也一般的選擇流轉給本村或者附近村子的種糧大戶。但是租種戶也好大戶也好,也只能租種耕種條件相對較好的土地,條件較差的土地流轉還是十分困難。其次,國家農業補貼是按承包耕地進行補貼,少部分承包耕地較多的農戶,自已不種田卻可以坐享補貼資金和租金,而租種的人沒有享受到國家的政策優惠,嚴重挫傷了種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此之外,按照相關法規規定,對于耕地拋荒達到一定的時間,要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但是,由于受法不責眾等諸多因素制約,現實中基本不能執行,部分拋荒多年的耕地和相關農民,依然沒有得到任何處理與懲治,這就助長了農民拋荒的不正之風。
三、解決農村耕地棄耕與拋荒的有關建議耕地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合理利用與保護耕地資源是全社會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結合此次調研和我縣耕地利用及棄耕拋荒的實際,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促進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各級黨委、政府及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要建立健全耕地流轉機制,充分發揮在耕地流轉過程中的引導和監管作用,要及時收集發布流轉信息,引導土地逐步向專業大戶、種養能手、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發展規模經營,減少種植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對因棄農經商或外出務工等原因無法耕種而撂荒的,村集體組織要動員撂荒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承包地,特別是有長年拋荒趨勢的,引導承包戶及時流轉,避免拋荒;對于常年拋荒的耕地,可由村組集體經濟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終止承包經營合同,收回承包地,集體發包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二是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大對沖垅山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溝渠路林網五要素的要求,切實改善灌溉條件,提高機耕路、生產道通達率,為耕種提供便利的交通設施,同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大耕地土壤改良資金投入國力度,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發展綠肥等技術,提高耕地地力。三是強化農業市場導向,積極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規模農業生產效益。首先,從政策層面,按宜林為林,宜耕為耕的原則對現有農村土地進行調查摸底,對不宜耕種的土地退耕還林還湖,對適宜耕種的土地,要把準市場導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力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實行規模化生產,推進產業化進程。在此基礎上,還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政策上傾斜和扶持,引導農產品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經濟的比較效益。四是加大耕地保護與利用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依法打擊違法占用與破壞耕地的行為。縣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相關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職盡責,及時查處違規占用耕地和破壞耕地質量的行為,特別是對破壞耕作層,損毀田間基礎設施導致無法耕種的行為要嚴厲打擊,有效遏制占用及破壞耕地質量的現象發生曼延。
來源:臨澧縣人大
作者:陳文平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