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三月風情街,春寒料峭戰疫情,民漢團結一家親,姹紫嫣紅競相放,終于,歡歌笑語又重回桃源楓樹維回新村,花海飄香灑滿這個民族村寨的邊邊角角,“楓林花海”這塊瑰寶似的民族團結示范園,又開始深深地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游客。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在這里深深扎根,維、回等少數民族與當地漢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漢團結、共同發展已成該村主旋律,近些年來,維回新村依托獨有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堅持產業富村、文化活村、生態美村,不斷促進民族團結,發展特色經濟,致力改善民生,打造美麗鄉村,不斷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走出了一條民族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先后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常德市郊區宜游美麗鄉村”。
發展民族經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該村的維、回兩族人口較多,是比較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集中村,養殖業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產業,也是維回新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該村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傳統產業優勢,以肉牛養殖為平臺,鼓勵維、回和漢族同胞通力合作,共同致富,維回村民出技術,漢族同胞出人力,不斷延伸拓展畜牧養殖產業鏈條,形成了肉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優勢產業,并培育出了湖南老字號“義哥牛肉”等產業品牌。
目前,該村年出欄肉牛1000余頭,年利潤達到600萬元,從業人員達到150人。 強化基礎建設,讓村民的生活好起來。自夸千句不如做實一事,為了讓村民生活越來越好,鄉、村兩級多方爭取并用足用活政策,相繼籌措資金3000余萬元,實施特色民居維護、翦伯贊故居升級、清真寺修繕和宜居小區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村組公路硬化27公里,溝渠硬化23公里,堰塘整治12口,太陽能路燈安裝300余盞,村道硬化率、綠化率、亮化率均達到100%。同時,高標準建設了村級便民服務大廳、小學、幼兒園和民族衛生所,完成了電網升級改造,實現了水、電、路、網絡、有線電視“戶戶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不僅打通了少、漢民族腳下的路,更建起了少、漢民族心里的橋,讓少數民族村民歸屬感越來越強,幸福度越來越高。 深挖民族文化,讓民族的精魂豎起來。發揮維吾爾族、回族能歌善舞的優勢,引導群眾成立民族舞蹈、禮儀、龍燈、舞獅、腰鼓等多支文化隊伍,積極組織農民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各類文化活動,鼓勵維回村民和漢族村民一起參與,共同慶祝,既滿足了群眾精神需求,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增進了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之間的情感交流。尊重少數民族群眾宗教信仰,對村內清真古寺實施了修繕與危房改造,解決了少數民族群眾開展宗教活動的需求;維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哈勒·八士陵墓,修建民族公墓,見證維漢一家親的歷史淵源,促進了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在古爾邦節、開齋節等民族節日期間,引導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進一步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漢族同胞熱情邀請少數民族村民歡度端午、中秋等漢族傳統節日,也積極參與到少數民族村民的傳統節日中去,共同譜寫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楓樹維回新篇章。
依托特色平臺,讓鄉村旅游活起來。充分發揮民族風情文化優勢,按照“田園風光、維族特色、名人故里”融為一體的開發理念,投資7000多萬元,打造了占地2000畝的楓林花海民族團結示范園,種植楓樹、櫻花、梅花等多種觀賞性花木1000余株以及其他綠化18000余株,打造水上樂園、蝴蝶展館、七色花田等景點,先后舉辦“郁金香風車旅游節”“蝶舞金秋旅游節”“光影藝術節”等多次大型旅游活動,成功創建了國家4A旅游景區。 產業發展讓各族村民休戚與共,基礎建設讓各族村民互通互達,文化活動讓各族村民團結共融,在維回新村示范帶動下,楓樹維回鄉的其他少數民族聚居集中村也正朝著民漢團結、共同發展進步的目標奮進,看當下、望未來,桃源楓樹鄉一定會迎來鄉村振興大發展、民族團結大融合的更好明天。
來源:桃源縣人大
作者:羅冬明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