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現場。
“現在辦事真快,都不用填表,只要刷一下臉就好了。”津市市汪家橋街道居民朱某到社區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得到“秒批”。辦事程序“簡之又簡”、材料“少之又少”、效率“快之又快”,近年來津市市人民政府大力推行行政審批服務改革,市人大常委會積極參與其中——
以監督促決策部署落地
2019年,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為目標,推進行政審批服務改革,營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
為確保這一部署落地見效,津市市人大常委會積極開展了監督。組織代表視察, 3次專題聽取工作報告,提出建議20多條,助力政府以無證明為目標、以更便捷為方向、以大數據為支撐,創新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參與行政審批事項梳理相關工作,人大代表到鎮、社區、政務服務中心窗口體驗辦事流程,寓支持于監督之中,推動行政審批服務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限,100項“一件事一次辦”事項全部做到“無證明”辦事,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進駐服務大廳。
“現在辦理健康證不用收費了,體檢結果出來當天就發證。”餐館老板王某在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到健康證后十分高興,這僅是津市行政審批服務改革成效的一個縮影。
411項依申請類事項進駐實體大廳,申報資料精簡70.6%,辦事流程簡化71.3%,審批時限壓縮63.1%,津市行政審批服務改革取得驕人成績,老百姓切身享受到了改革紅利,辦事越來越方便。
以監督推服務路徑優化
如何真正讓百姓少跑路?津市市人大常委會把監督重點放在政務服務下沉上,按照“真下沉、真方便、真操作”的原則,從細節入手開展了精準監督。
鎮、街道人大工作者結合自身崗位獻計出力,時任汪家橋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的陳曉蘭,就全程參與了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工作,從推動行政審批流程優化入手,選取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的事項,自己模擬辦理,請居民代表現實辦理,根據辦理情況,提出了詳盡的、操作性強的政務服務事項下沉建議,通過努力,這些建議大都成為了現實,38項審批服務事項下沉到村和社區,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要真正方便老百姓辦事,必須整合優化數據”“還需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讓‘無證明’辦事生根,讓‘不見面’審核更快”……代表們在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體驗后,紛紛提出建議,人大常委會及時交辦,政府迅速落實,相繼推出了“容缺辦”“兜底辦”等舉措,建立了專門數據系統,開發了“智慧津市”APP,整合23家部門的數據信息200多萬條,100項“一件事一次辦”事項實現刷臉辦,71項事項實現掌上辦。
為確保政務服務下沉真正落地,基層代表們主動開展調研、了解情況。“村委會沒有專門的政務服務人員,有些政策把握不準,電腦也不是很精通”“表格設計還有優化的空間”“要減少數據信息重復錄入的情況”,這些操作層面的具體問題得到及時反饋處理,代表們的有效監督,推動了改革的不斷完善。目前,每個村(居)配備了1名政務服務代辦員,審批事項申報表格更加精簡,76個村居配發了行政審批局行政審批專用章。“老年優待證、就業創業證、生育服務證等在村居即辦即走,辦事大廳‘搬’到了群眾家門口。”津市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負責人這樣說。
以監督強長效支持保障
“津市的營商環境一直不錯,人大近年來還開展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評議,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的現象我從沒遇到過,也沒有員工反映過。”致遠車橋于坤明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評議座談時為津市營商環境點贊。
近年來津市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工作評議,部門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梳理審批事項、提升服務質量始終是評議的重點,堅持以問題導向,廣泛走訪調查,監督整改落實,推動部門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工作效能和服務質量。
聽取和審議年度財政預算編制情況報告時,建議政府從財力上切實保障行政審批服務改革順利推進,并監督落實,市行政審批局公共財政預算經費近年來逐年增加。
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到單位、到基層、到選民中宣傳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策,展示“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成效,解說政務服務下沉事項流程,在群眾、村(社區)干部、部門之間構筑起了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在監督中促進決策落實,在支持中參與改革實踐,在服務中為民辦實事,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營造良好政務服務環境,津市人大一直在行動……
來源:津市市人大
作者:肖廷之 張匯川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