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服務體系的日益健全,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促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縣人大代表符家濤建議,各地要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只有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完善發展金融服務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金融科技手段,優化信貸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型,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和服務便利度。引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履行社會擔當責任,加大縣域、農村網點布局,回歸農村金融市場,增強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供給。鼓勵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深入農村扎根農業,創新社會資本服務現代農業的形式和內涵。在擴大增量方面,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等多形式農村金融機構;探索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加大對處于初創期的鄉村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在提升存量方面,增加“三農”業務比重;發揮好開放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拓展金融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廣度和深度。 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
引導金融資源流入鄉村,要聚焦縣域金融供給任務重和金融生態脆弱的雙重特點,著力疏通金融供給渠道,大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應把商業可持續和風險可控作為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基本原則,從嚴查處各類惡意逃廢金融機構債務、騙取金融資源等行為;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和司法審理程序,提高金融領域相關案件的審理效率。著力加強縣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應用、機構網點布局、金融機具布設、金融知識普及、金融政策宣傳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高鄉村地區對金融資源的吸引力。要優化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健全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對各類“小問題”早糾正、早化解,避免久拖成疾、擴散蔓延。 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推進銀行全面開展信用鄉鎮(街道)、信用村、信用戶“三級聯創”活動,并對信用村、信用戶給予享受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的政策,引導客戶樹立守信意識。同時,要加大信用環境整治力度,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輿論等手段,對失信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提高信用評級標準的系統性和規范化程度,擴大農商機構信用評價結果的運用,為金融服務支持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信用環境。另外,相關部門應組織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金融普惠行”和“金融講堂”等活動,送知識、送節目、送服務下鄉,宣傳普及基礎金融,喚醒和改變農村居民創業、理財、支付習慣等意識。在傳統節日,與鄉鎮(街道)村委聯合創辦村晚,將金融文化與鄉村文化、新農村時代風尚相融合。 大力推進金融惠民工程。大力推進金融的“惠民富民”工程,更好地幫助鄉村實現“生活富裕”。
對投農業保險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保費補貼,提高其對農業保險的購買力,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將特色高效農業產值、特色農產品價格指數納入政策性保險險種體系,增強農業生產風險抵抗力。要實施好低收入、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婦女創業貸款等信貸產品,助推農民創業致富;實施減費讓利,通過還款方式創新、減免費用、利率優利等實現讓利于民;充分發掘地區特色資源,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支持力度,支持探索農業與旅游、養老、健康等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特色民宿和農村康養等產業發展。
來源:龍山縣人大
作者:陳長雄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