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由于城鎮老舊小區建造時間較長、小區內公共配套設施老化、公共服務缺項等問題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小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各地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已成為家居養老的基本保障。因此,張炳清、向興軍、王聲學等縣人大代表建議,以城市更新為目標,綜合改造老舊小區,改善社區人口的居住環境,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宜居目標。以人為本是創造宜居城市的靈魂。老舊小區改造不是單純地對建筑等進行修繕,而是明確以社區內老年人、兒童等弱勢群體作為關注重點的整體宜居環境的提升。要積極采取適應老年化措施重點解決小區交通和無阻障礙通行問題,動靜態交通統籌安排,開辟更多的公共空間,滿足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兒童的日常活動需求。要為人們提供舒適、方便、安全的生存空間,提高環境、公共設施等服務供給能力和設施配置標準。也應通過投資建設和調整資源配置,不斷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使城市能夠適宜不同群體居住,讓城市成為和諧社會的有力支撐體。 第二,注重統一規劃,推進整體開發。要堅持統一規劃、成片改造的原則,由當地政府主導編制規劃,統籌運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備,推進整體開發。另外,要積極鼓勵舊居民區出于消除安全隱患、完善服務及配套功能、改善空間環境品質等目的開展綜合整治,綜合運用加建、改建、擴建等手段提高容積率。同時,根據城鎮各小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按街區、片區規模確定相互毗連的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內容和小區管理模式,完善服務配套設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營造宜居社區環境的同時,著重防范與解決城市管理的各類風險。 第三,致力環境生態,摒棄大拆大改。改造應致力于環境生態恢復和社區功能修復,注重城市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推進建立城市更新與既有建筑改造相適應的工程技術體系。在老舊小區改造時將采取有機更新、微改造的方式,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改變城市建設的拆遷文化,讓城市留住不斷有歷史積累變遷的痕跡,留住體現城市品質的載體和要素。并且更加注重城市建成區存量的改造和提升,注重修補、修復、提升,注重微改造、小動作,在城市建設中加強與市民面對面的溝通,讓居民從技術上、方法上介入,營造城市和鄉村的宜居環境。 第四,完善政策措施,促改規范有序。地方政府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和優惠政策,明確各部門責任,并對重點配套設施給予扶持和資金補助;有針對性地制定指導性政策,統籌優化審批流程,確保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立項有章可循,充分發揮政府的政府導向與保障作用,推動城市更新工作實現從“全面鋪開”向“有促有控”、從“改差補缺”向“品質打造”、從“追求速度”向“保質提效”、從“拆建為主”向“多措并舉”轉變。
通過城市更新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運用智慧路燈、智慧井蓋、智慧泊車等數字基礎設施改造市容市貌,建設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通信網絡和智能多源感知體系,為智慧城市管理提供智慧基礎設施和智慧信息支撐。
來源:龍山縣人大
作者:陳長雄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