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在洞市鄉(xiāng)工作多年、現(xiàn)從事人大工作的同志,我總是經常自覺不自覺地朝西北方向回望,因為,在洞市,我度過了十年青蔥歲月;因為,是洞市的干部群眾,扶持我一路成長......。
如今,這里的面貌早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洞市這個名字,都因為其并入碼頭鋪鎮(zhèn),而不復存在,但是,從疫情防控期間發(fā)生的一樁樁感人事跡來看,變的只是外貌、名字,這里的人心、這里的風土人情還是沒變,依然那么淳樸、善良! 一、來自原洞市鄉(xiāng)陸家橋村的捐款占到碼頭鋪鎮(zhèn)捐款總額的一半以上! 我留意到,2月1日,碼頭鋪鎮(zhèn)政府也和縣人民醫(yī)院、縣中醫(yī)醫(yī)院一樣,向社會發(fā)出了《關于接受愛心捐贈的公告》。公告里面寫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防護物資就是保護一線人員生命安全的盔甲,但由于目前市場供貨不足等原因,導致防護物資緊缺,我們參與一線防控的工作人員得不到基本的安全保障。為攜手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懇請您施以援手,為家鄉(xiāng)助力,我們將不勝感激!”言語當中,充滿了懇切和無奈。 在大半企業(yè)沒有復工復產、各地防護物資都比較緊缺的情況下,一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公告能起作用嗎?我在心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一切等等看吧。 出人意料的是,公告發(fā)出去僅僅兩天,2月4日,碼頭鋪鎮(zhèn)政府的《防控新型肺炎接受社會捐贈明細》就出來了,在25000元捐款中,就有原洞市鄉(xiāng)陸家橋籍人士、廣東惠州常德商會副會長黃道富2月2日捐贈的10000元現(xiàn)金。緊接著,2月5日、2月8日,碼頭鋪鎮(zhèn)政府又接連發(fā)布了兩期捐贈明細,在兩期捐贈明細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2月5日,陸家橋村部分黨員捐出了19050元現(xiàn)金;2月6日,陸家橋村部分黨員群眾又捐出25850元現(xiàn)金。三筆捐款加起來,數(shù)額達到54900元。我作了一個統(tǒng)計,截止2月8日,碼頭鋪鎮(zhèn)政府共收到捐款102000元、口罩5900個、大米5000斤,這樣算起來,來自陸家橋一個村的捐款就占到了全鎮(zhèn)捐款總額的50%以上。 二、陸家橋村部分黨員群眾為啥踴躍捐款? 古人云:事發(fā)必有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fā)陸家橋村的黨員群眾踴躍捐款,導致其捐款總額占到碼頭鋪鎮(zhèn)一半以上呢? 是陸家橋村比較富裕嗎?恰恰相反,2017年,陸家橋村方才整村脫貧,在此之前,陸家橋村一直是縣級領導聯(lián)系的貧困點村。 是陸家橋村支兩委有強制捐款行為嗎?也沒有!據(jù)縣人大代表、陸家橋村計生專干宋艷艷介紹,到目前為止,該村僅在黨員微信群中發(fā)出過一份《陸家橋村抗“疫”捐贈倡議書》,在村綜合服務平臺發(fā)布過三期《抗“疫”捐贈公告》,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其實,原因很簡單,并不復雜。 陸家橋村之所以踴躍捐款,有部分原因是受本村知名人士、廣東惠州常德商會副會長黃道富感召。實際上,這并不是黃道富第一次給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捐款。陸家橋村大部分民生工程,他都有支持。 陸家橋村之所以踴躍捐款,有部分原因是受黨員影響。據(jù)統(tǒng)計,《陸家橋村抗“疫”捐贈倡議書》發(fā)出以后,先后有56名黨員捐款,而陸家橋村,僅有黨員68人,捐款黨員人數(shù)占到全村黨員總數(shù)82%以上。 陸家橋村之所以踴躍捐款,還有部分原因是基于對村支兩委、對支部書記葉雙巖的認可。
近些年來,以葉雙巖為班長的村支兩委,始終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村里的第一件大事來抓,通過內爭支持、外爭支援,收效比較明顯。這些年來,陸家橋村共硬化公路32公里、溝渠10公里,新建普惠制幼兒園1所、文化廣場2處,安裝路燈80多盞、電子攝像頭22個,種植臍橙300多畝、油茶100多畝。用村民們的話來講,現(xiàn)在的陸家橋村是“水到田、路到戶,小孩出門就能把書讀,走夜路,亮堂堂,睡床上,心不慌,電子警察24小時幫我站崗”,變了個樣。在大力推進民生工程的同時,以葉雙巖為班長的村支兩委也不忘關心關愛困難群眾。正因為如此,村民劉傳忠才堅持以過世的父親劉登信的名義捐贈。他說:“我父親在世時,家庭條件差,常年生病癱瘓在床,政府每年都給予我們很多幫助和關愛,連坐的輪椅都是陸家橋村送的。所以,我想以父親的名義捐贈100元,感謝政府這些年給予我們的幫助。”錢雖不多,但情義無價! 三、現(xiàn)在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我怎么可以不去呢? 展現(xiàn)人間大愛的不僅僅只有陸家橋村的部分黨員群眾,還有很多很多,洞市村的村委委員陳秋蘭就是其中的一個。 疫情防控期間,她沒有很好的防護措施,只有一個薄薄的口罩,但是,依然堅持每天爬坡串嶺、走街串巷,為村民服務,為有湖北旅居史的返鄉(xiāng)務工人員量體溫、消毒。下村摸排、馬路勸導、上門調查,她都是帶著口罩近距離與他們接觸。這,讓陳秋蘭就讀八年級的孫女兒張紫彤擔心不已。擔心之余,小紫彤提筆給奶奶寫了一封信,信中寫到:奶奶拖著疲乏的腿回到家時,是滿臉的憔悴。 我剛剛想問,只見她捂住肚子就往廁所跑,出來沒多久又奔向廁所,如此反反復復。等熬到晚上了,又因為拉肚子的原因,奶奶只是迷迷糊糊睡了一晚,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早上,連早飯都沒吃就匆匆去村部報到。 我看著都心疼:“奶奶,你每天扒幾口飯戴上口罩就去工作了,今天就休息一天吧。”奶奶卻說:“現(xiàn)在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我怎么可以不去呢?我們每個人都有分工,我包片的有18戶,不能遺漏,不能有任何閃失。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村干部的最基本要求。” “可是……” “孩子,別說了,沒辦法,我得走了!” 望著奶奶匆匆的背影,我的心里既酸楚、感動,又欽佩! 原來,沖在第一線抗擊疫情的人不只是在屏幕里、電視上,就在我的眼前啊! 陳秋蘭留給小紫彤的,是一個忠于職守、無所畏懼、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奶奶形象。而洞市留給我的,除了魚水情誼一如既往還是那么深厚以外,還充滿了家國情懷,這是我之前沒有發(fā)覺的,也應該是我對她念念不忘的緣由。
來源:澧縣人大常委會
作者:秦鵬飛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