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積極參與支持文化強縣戰略實施,近段時間以來,本人結合縣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安排,對我縣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調查,并就如何加強我縣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作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我縣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的主要特點近年來,我縣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資金投入,大力推進文化陣地建設,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為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人的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其主要特點:(一)文化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搶抓國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宏觀政策機遇,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大為完善。先后完成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布展升級和對外開放;建成合格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70個,合格率達80%;建成“五有”社區52個,合格率70%以上;達標鄉鎮文化站達到22個。我縣獲評全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達標建設先進單位”。(二)公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隨著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熱情高漲。我縣連續四年舉辦大型春節聯歡晚會,連續18年舉辦蒲公英少兒音樂舞蹈大賽、蒲公英美術書法作品展等大型文化活動,2017年舉辦“沅水歡歌”文化體育月活動,2018年和2019年舉辦“新桃源、奮斗美”系列文體活動。九溪鎮“農民文化藝術節”已連續舉辦15屆,剪市鎮“紫薇文化藝術節”、泥窩潭鎮“夢里田園藝術展演”、楊溪橋鎮“茶文化藝術節”、龍潭鎮“扶貧康養文化旅游節”等已連續舉辦多年,吸引廣大群眾熱情參與。(三)文化服務保障均等覆蓋。2018年黃家嶺無線數字電視通過驗收,實現全縣所有電視節目全覆蓋;完成西安鎮11個村和楊溪橋牯牛山村村村響尾欠工程,實現全縣通村全覆蓋。多年來,我縣每年送戲下鄉130余場、送電影下鄉5000余場,文化志愿服務活動100余場次、服務群眾上萬人次。嚴格按照標準建設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體育設施全面配套,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基本達標。(四)文化惠民成效不斷顯現。通過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神經末梢”,使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讓廣大人民群眾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帶來的“精神大餐”。豐富的文化生活帶來社會風氣的好轉,打牌賭博的少了,民間糾紛減少了,農村環境衛生變好了,農民精神面貌改觀了。2019年4月,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測評中,我縣滿意度位列全省第二。
二、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問題(一)文化管理體制不順。其一,文化體制改革未實質突破。我縣文旅廣體局雖已掛牌,但職能還未整合到位。特別是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面臨問題較多,如桃源劇院、電影公司轉企因經費問題已擱置多年,維穩壓力相當大。其二,部分鄉鎮文化站形同虛設。人員不專職、陣地未堅守、活動無場地等問題普遍存在,特別是因為待遇不落實,致使多數文化專干身兼數職,有的甚至外出打工以求生存。(二)文化經費投入不足。一是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公共文化資源分布不均衡。部分鄉鎮、村居還沒有建成合格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不能真正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二是縣、鄉、村三級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還欠缺發展維護資金,部鄉鎮占用文化站場所、挪用設施設備,有的鄉鎮文化站僅剩一間辦公室。三是政府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上投入不多,特別是縣圖書館目前沒有六大服務設施,藏書量不達標。(三)文化隊伍結構不優。一方面文化系統人才斷層。創作人才、管理人才、演藝人才等極度缺乏。縣漢劇團曾在2003年培養一批小演員,因待遇低而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鄉鎮文化隊伍老化。全縣鄉鎮文化站在七、八十年代聘用的文化骨干,有的已改行從政,有的接近退休,有的棄文從商,在崗的已所剩無已。再一方面文化產品日益下滑。由于專業人才匱乏,很難創作一批有深度、有影響的精品力作,很難培育出一批有規模、有實力的文化產業。
三、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一)進一步提升對文化工作的認識。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命脈,推進文化建設,事關經濟可持續發展,事關政治理論根基,事關和諧社會構建。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公共文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文化事業的公益性質。一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統一安排,統一部署。二要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定期研究和幫助解決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三要建立文化工作目標責任制和評價機制,把文化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與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一起下達、一起考核、一樣獎懲。四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文化建設,支持文化建設,參與文化建設,形成共建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二)進一步加大對文化工作的投入。首先,要認真落實各項文化經濟政策,對文化部門實行必要的傾斜,特別是要保障文化工作人員的基本待遇,使文化單位能夠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開發人才,激發文化工作的生機和活力。其次,要認真落實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盡可能增加其專項經費。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各項文化惠民活動的實施、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等所需經費,各級財政要予以保障。再次,要切實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盡快構建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使其開展活動有陣地,有人員,有產品。對“三館”要明確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納入同級全額財政預算。對專業劇團實行全額財政負擔。對國有文化企業要在稅收上予以優惠照顧。對鄉鎮文化站要按其他站所同等對待,財政足額安排其文化經費,并直接落實到文化站,防止挪作他用。對上級轉移支付,地方財政部門要加強監管,并建立與地方財政撥款掛鉤機制,盡量配套到位,確保專款專用。第四,要積極教育、引導、扶持民間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形成多元投入機制。(三)進一步優化文化人才隊伍結構。抓住文化體制改革的機遇,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地確定文化單位的人員編制及其比例結構。對編制已滿,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的單位,要通過改革分流的辦法消化非專業人員,為引進專業人才創造空間;對缺編的單位,組織人事部門要給予支持,適時引進優秀專業人才。與此同時,要加強活躍在鄉村的民間藝人的培訓和演出管理,建立市場信息通報制度,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提高其演技水平。(四)進一步加大文化法制建設力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文化法制建設,納入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文化執法隊伍,加強文化法律法規宣傳普及,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依法查處演出、娛樂、網吧、互聯網文化產品及服務、電子游戲、文物經營等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查處圖書、報紙、計算機軟件等方面的違法經營活動,查處盜版侵權行為。對文化市場的監管要統一領導,統一執法,統一協調,著力建設高素質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另一方面,各級人大要加強文化法律法規實施監督,為依法治文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要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文化法律法規實施納入年度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開展執法檢查,組織代表視察,督促和支持政府依法管文,依法興文,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來源:桃源縣人大常委會
作者:江娟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