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是津市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點任務。對此,津市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擔責在前,將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作為人大工作服務大局的重要抓手,把履職之根植入了鄉村振興主戰場。
聚焦產業振興,助力增強農村發展動能
津市農業份額不大,必須走一條現代高效之路。人大常委會經過研討,將著力點放在了推進農村產業發展上。
藠果產業是津市的傳統農業特色產業,由于加工階段污染問題,一度關閉了全部加工企業,整個產業面臨履滅的危險。如何搞活這一產業?是市人大常委會2018年重點攻克的目標。人大代表為此建言獻策,提出“走集約生產、產品升級的發展路徑”等建議;人大常委會、鎮人大主席團組織代表視察,協調穩定藠果種植面積;常委會主任帶隊外出考察招商,引進臺灣榮祺實業投資1億元進行藠果精深加工,推動藠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響了產業自救戰。
組織開展健康食品產業發展專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向市政府提出“抓住常德市在我市打造健康食品產業園機遇,建設農產品加工園”的建議,得到采納。去年8月在白衣鎮選址建立了農產品加工園,規劃建設面積500畝。人大常委會還積極為食品企業與農村大戶穿針引線,促成在鄉村建立起辣椒、大蒜、蓮耦、肉兔等基地,既服務了企業發展,也為農村群眾打開了一扇致富之門。
聚焦質量興農,助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2018年 9 月,人大常委會暗訪組的同志走進襄陽街街道荷花社區蔬菜種植基地,采取看生產現場、看農藥采購和施用記錄、看庫存農藥品種等方式,了解基地農藥使用情況。這樣的暗訪活動,常委會已開展多次,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農貿市場、種養大戶不定期明察暗訪,基本成為常態。也正是在這樣的大力監督下,我市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不斷增強,并且建起了農產品準出和市場準入機制。
組織《農藥管理條例》執法檢查,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開展代表詢問,形成加強農藥使用監管和指導、加強農藥包裝物回收等審議意見,促進法律嚴格實施。津市率先完成農藥經營門店的整改、驗收、重新發證工作,爭取到國家每年50萬元的項目資金用于農藥包裝物的回收。
此外,常委會督促部門保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高壓態勢;推動加大鎮級農產品安全檢測力度;充分發揮農村代表的作用,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科學知識,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主旋律,有力保障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市民安全消費。
聚焦環境保護,助力守好鄉村生態底蘊
津市西毛里湖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恢復和保護好該湖的生態直接關系到津市16萬農村人口的宜居質量。2018年以來,針對西毛里湖水環境整治以及沿湖三個鎮的退養轉產情況,人大常委會先后組織了2次視察、2次專題詢問,督促政府強力整改亂設攔網、假轉產、亂挖林木等現象。推動沿湖100米以內的精養魚塘全部退養,轉產率達95%以上。政府出臺《津市市活立木市場管理規定》,用實際行動加強了活立木的采集移植管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面對的、廣大群眾期盼解決的大問題,是鄉村振興必須邁過的坎,也是我們近年來和今后的監督重點。”津市市人大常委會聯系農業農村工作的鄧惠榮副主任如是說。
推動西毛里湖“兩拆兩退”,督促關閉西毛里湖周邊的養殖企業和污染加工企業,暗訪集鎮污水處理廠運營情況,監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圍繞建設美麗鄉村,人大常委會正不懈努力。
聚焦深化改革,助力夯實農業農村基礎
2018年是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的收官之年,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聽取和審議政府關于農村土地確權與三權分置改革情況報告,提出審議意見9條,推動政府高質量完成確權登記頒證任務,并在其它農村綜合配套改革上邁出實質性步伐。今年4月份,在常德市率先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延包工作,土地“三權分置” 改革、以新洲特色鎮建設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也如火如荼展開。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廣受基層代表關注,“我市農村人才僅占農村人口的0.84%,嚴重短缺,且結構單一,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針對代表的反映,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課題調研,摸清第一手資料,形成調研報告分送市委、市政府,建議盡快完善農村人才扶持機制。市委研究出臺“人才新政十條”,對農村人才的引進、培養進行了明確,有效激發了農村人才隊伍活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發展大局,事關農民福祉,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人大力量。”津市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育平說。
來源:常德津市人大
作者:劉仕彬 張先平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