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龍文在種植基地查看吊瓜生長情況。
他走路稍有拐瘸,模樣也不怎么周整,但在周邊各村苗族群眾心中,他本領大、心靈美,大家都親切地叫他“瑪汝代表”(瑪汝:苗語,好)。他就是州十四屆人大代表、花垣縣補抽鄉大哨村黨支部書記石龍文。
帶頭發展產業
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后,石龍文冥思苦想怎么帶領和帶動村里群眾脫貧致富。通過總結經驗和參加學習培訓考察,他悟出了農業和農民的“出路”在于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
為增強群眾發展煙葉產業的積極性,石龍文和村“兩委”一班人從優化煙葉生產環境入手,積極爭取幫扶單位縣委辦和縣檔案局的支持,新修5條共12.5公里的煙葉生產機耕道,新建一個可種植1800畝的育苗大棚,加強對煙葉生產的技術指導。他自己帶頭種煙150畝。在石龍文的示范帶動下,全村煙葉從以前300來畝增加到2018年的1260畝,全村實現了人均種植煙葉1.5畝的目標,僅煙葉產業人均增收2000元。
為增強廣大村民穩定脫貧致富能力,2015年5月,石龍文聯合本村部分農業種養殖戶注冊成立了花垣縣新旺種養合作社,目前,入社農戶71戶,其中貧困戶49戶。合作社在吉久村、米溝村交界處流轉土地480畝開發種植油茶,進入盛果期后,預計畝產收益可達1500元,并在油茶地間作套種300畝煙葉,畝均產煙葉135余公斤,畝收入可達3200元。“按每畝900元的純收入計算,煙葉有27萬元,扣除油茶地流轉費用,每個社員可以分紅近1000元。”石龍文掰著手指算著賬。目前,合作社種植油茶每年向53戶農戶支付土地流轉費用19.2萬元,成為他們的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吉久村年近70歲龍三哥是兜底戶,家中沒有勞動力,田土荒蕪多年,合作社流轉他家8畝田土,每年可以領取3200元租金,全家人的生活又多了一項保障。
經過咨詢和考察,當地的海拔和氣候適宜種植一種叫“吊瓜”的名貴中藥材。合作社流轉280畝土地種植吊瓜,每畝吊瓜可實現產值5000元以上。社員們連連稱贊石龍文有一雙引領大家致富的“火眼金睛”。
2016年,合作社在補抽村以流轉125畝稻田,發展“優質稻+魚”生產模式。通過比較計算,該模式畝均可增收1000元,合作社社員從中可以增加收入近1300元。
促進貧困戶家門口就業
煙葉、油茶、吊瓜、優質稻種植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整地到收割需要大量勞力,合作社成為附近農民務工的首選。
大哨村貧困戶龍二妹,去年4月份起在合作社煙葉基地務工,每個月工資收入2000元左右;補抽村貧困戶龍老香50多歲,種糧是一把好手,合作社聘請他負責125畝“優質稻+魚”基地管理,月工資2000元,實現一人務工,全家脫貧。據統計,2017年新旺合作社煙葉、油茶、吊瓜和優質稻種植務工費用支出達40.6萬元,聘工5000多個,高峰期一天請工100多個,100多戶貧困戶就近成“務工族”。
近期,吉久村的烤煙房倉庫,每天有超過30名婦女幫新旺合作社分揀分級煙葉,她們全部來自大哨村及附近村的貧困戶。大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除了部分通過外出務工或在家發展產業自主脫貧外,其余的貧困戶都加入新旺合作社“抱團”脫貧。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作為農民代表,我的使命就是和大家一起演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故事。”石龍文自信地說。不為鮮花,也不為掌聲,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誓言,用一名代表的神圣職責和使命為群眾穩定脫貧、振興鄉村增磚添瓦。
來源:湘西州人大辦
作者:吳建斌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