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是祁陽縣肖家鎮的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山多田少,嚴重制約了本村經濟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原碼頭村2014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6年合并后的青山村定為貧困村。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1戶192人。作為縣人大代表、青山村黨支部新上任的支部書記,鄧遠祥多少個日日夜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青山村的出路在哪里?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雖說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終究還是要靠貧困群眾自己努力,但是帶頭人依然是很重要的。只有做好帶頭人,才能致富一方人。帶頭人有本領,就能把群眾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合力。鄧遠祥深知這個道理。
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規范并堅持開展“三會一課”制度,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通過借助黨建活動載體,來凝聚發展合力,這是鄧遠祥想到的第一件要做好做實的事情。如果班子不強,隊伍沒有干勁,說什么都是白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脫貧攻堅的主心骨、領頭羊,只有我們率先垂范、當好表率,才能在全村形成輻射帶動作用,才能更好地為農村脫貧攻堅凝聚力量。”鄧遠祥說。原來的班子也僅僅停留在按部就班、上傳下達上,從來就不知道什么是創新,也不會那么有進取心,鄧遠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建設“學習型、思考型、進取型”兩委班子勢在必行。隨后每月一次村支兩委集中學習等制度相繼出臺。在鄧遠祥的堅持下,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黨的理論知識、農村實用技術及其它文學、人物傳記等成為了青山村的新常態,“工作學習化、休閑學習化、生活學習化”氛圍日漸濃厚。通過不斷健全與完善制度并狠抓落實,規范了發展黨員工作,促進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2018年底,全村共有黨員35名,培養積極分子1名、培養后備干部2名。經過努力建設,青山村黨總支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及服務群眾的能力明顯增強。
“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這是青山村在鄧遠祥腦海里的美好圖畫。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出亮點,鄧遠祥在暗暗地給自己加油鼓勁。到時候給青山父老一個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干凈整潔,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百姓生活富裕的一個暫新的青山。
茶葉、畜禽養殖、油茶、蔬菜、水果等特色農業,在青山村有著良好的基礎,如果在村里培育1家以上種養大戶或農業企業,成立1個以上專業合作組織,發展1—2個主導產業,建設1個200畝以上的標準化種植基地,或者在非禁養區發展1個存欄生豬1000頭、家禽1萬羽以上的標準化養殖基地,構建“一村一品、一片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青山村的美麗圖畫也初具形狀。天時地利人和,縣扶貧工作隊來了,鄧遠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扶貧工作隊的大力支持,青山村突出以“四扶四建”為抓手,注重將扶貧同扶志、扶智緊密結合,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村集體幾乎無收入來源、群眾經濟收入較低的情況下,面對農村落后的基礎設施,鄧遠祥積極加強與扶貧部門、幫扶單位以及鎮黨委、政府的溝通聯系,為村里找項目、跑資金,爭取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為青山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引進投資55萬元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個,全年可發電4.8萬千瓦時,收入4萬多元;為112名貧困戶促成創業貸款112萬元,為貧困村民年增加收入11.2萬元。鄧遠祥還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共投資600多萬元,分別成立黑山羊養殖合作社3個,共養殖黑山羊2000只,受益群眾51戶192人;成立生豬養殖合作社2個,年養殖生豬達6000頭,受益群眾20戶85人;成立花卉苗木種植合作社1個,種植苗木360畝,帶動群眾30戶132人積極加入種植;植樹造林2560畝。通過學習培訓、產業幫扶和自主創業,吸納貧困戶入股分紅等方式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近年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幾乎為零到年收入8萬余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不到2000元到超過4500元, 2018年實現了全村出列脫貧。2018年全村還完成易地搬遷13戶46人,危房改建9戶25人,解決了貧困群眾的住房問題。擴寬道路3.9公里,硬化道路3.2公里,新修水渠960米,公路護坡856米,擴寬了村里的兩座橋梁,全村共268戶接通了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安全飲水問題。全村的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青山有了‘領頭祥’,帶領青山奔小康”。
來源:祁陽縣人大常委會
作者:趙寶生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