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8月27日,龍山縣石羔街道干比社區龍山縣超級雜交稻千畝示范片的核心區,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美麗無比。曾祥輝 攝

2018年10月26日,花垣縣十八洞村,66歲的楊秀富和妻子龍拔二在農家樂里接待游客。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2018年12月26日上午,岳陽三荷機場正式通航,成為我省通航運營的第八個機場。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海牛”是我國首臺重型裝備“海底60米多用途鉆機”,是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主題項目,由湖南科技大學擔綱主持。 通訊員 攝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答卷●2018——
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4萬億元, 186項重大改革加速推進,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新增305公里,2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花落三湘,市州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85.4%,131萬農村貧困人口可實現脫貧……
剛剛過去的一年,湖南奮楫爭先、追夢前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穩中求進、精準施策,迎難而上、銳意進取,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關鍵詞1:實體經濟
三大萬億產業整齊出列
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材料成為萬億產業,千億工業產業達到11個;新增“四上”企業6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2000家;減輕企業負擔900億元以上。
產業項目建設年成效明顯,“五個100”累計完成投資1300億元以上,23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竣工投產。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加快,中小企業“上云”超過10萬家,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正式上線,移動互聯網企業營業收入邁過千億臺階。
“湖南制造”向“湖南創造”的嬗變,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2:產業結構優化
“三新”經濟占GDP比重達16.9%
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5∶39.7∶51.8。“三新”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9%。
種植結構調整邁出實質性步伐,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00億斤左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全年淘汰煤炭產能600萬噸,關停“散亂污”企業3747家,省屬監管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2個百分點。
工業投資、技改投資、民間投資分別增長32.4%、38.1%和25.2%。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9%,網絡零售、軟件信息等新興服務業增速超過20%;文化和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2%。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休閑農業營業收入增長15.1%,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長34%。
關鍵詞3:創新發展
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獲國家批復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我省代表團提出的《關于支持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建議》獲得國家批復。
省級財政科技支出增長46.3%,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占比提高0.26個百分點、達到1.94%,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400家、達到45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4%。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7項,其中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創新團隊獎2項;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分別增長23.9%和29.1%,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17%。
“鯤龍500”采礦機器人、“海牛號”海底深孔取芯鉆機等新產品為我國深海探測提供了支撐,超級雜交稻百畝示范片平均畝產再創新高,耐鹽堿雜交稻成功試種。
加快建設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株洲、衡陽納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瀏陽、湘陰、資興獲批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懷化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
關鍵詞4:改革開放
186項重大改革加速推進
出臺186項重大改革舉措,省級機構改革、全省績效評估改革、省級機關事業單位和省屬國企的“三供一業”改革完成。
穩步推進國企布局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整合,啟動湖南廣電和出版集團等14家省屬國企改革重組,國企三項制度改革不斷深化。
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79.5萬戶,省級行政許可、各類證明事項分別壓減9.5%和80%,省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清零”,省本級“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實現268個事項一網通辦。
農村各項改革深入開展,瀏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國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
開放發展邁出新的步伐。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落戶湖南,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中國(長沙)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高橋大市場實施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獲批。新引進114家三類500強企業產業項目177個。全省進出口增長26.5%。
關鍵詞5:三大攻堅戰
全年可實現13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健全債務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和政府債務管理制度體系,實行PPP與政府購買服務負面清單管理,“停緩調撤”了一批政府性投資項目,積極推進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強力推動違規舉債問題整改,有效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清理整頓互聯網金融和交易場所,防控重大風險取得明顯成效。
加快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步伐。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十八洞村成為全國精準脫貧樣板。全年可實現13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2491個貧困村脫貧出列、1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3.86%下降到1.49%。
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的措施迅速拆除下塞湖矮圍;堅持生態優先、實事求是、依法依規、分類施策推進長株潭生態綠心問題整改;清水塘老工業區企業全部關閉。率先完成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地表水水質全年為優,國考斷面優良率達90%,森林覆蓋率達59.8%,濕地保護率達75.7%。市州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85.4%,PM2.5均值下降10.9%。
關鍵詞6:發展基礎
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逐步實現
持續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全方位、全覆蓋、全貫通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形成。
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日臻完善,懷邵衡鐵路通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新增305公里、總里程達6725公里,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正逐步實現。
能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一批電力主網工程核準開工,改造村配電網5663個;管道氣化縣(市、區)達到61個。
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完工,鞏固提升農村安全飲水349萬人。
信息服務平臺一體化進程加快,行政村光纖寬帶全通達,構建了“互聯網+監督”“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和全省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自然資源信息庫。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率提高1.4個百分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首仗打響,農村“空心房”整治成效明顯。新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300個、“同心美麗鄉村”37個。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關鍵詞7:民生保障
圓滿完成12件重點民生實事
全省財政民生支出占比達70.1%。圓滿完成12件重點民生實事,改造農村危房17.8萬戶、城鎮棚戶區28.1萬套,開工建設“芙蓉學校”29所。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城鄉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和救助水平、殘疾人“兩項補貼”、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人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普遍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每千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達36張。覆蓋全省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綜合平臺上線運行。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基本消除。樓市調控全面加強,投機炒房得到有效遏制。
【數讀2018】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8%,達到3.64萬億元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1%
稅收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和8.9%
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以內
追夢●2019——
奮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
新征程,再出發。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湖南加快高質量發展其時已至,推動高質量發展其基已奠,實現高質量發展其徑已明,我們要力爭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奮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1.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
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壯大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發動機和電子信息、新材料,以及消費品工業產業集群。加快培育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
建設以中國智能制造示范引領區為目標的現代制造業基地。
繼續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
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理直氣壯為民營企業發展助力。
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力爭黔張常、蒙華鐵路湖南段建成通車。加強5G、智慧城市、農村4G網絡、光纖寬帶設施,以及全省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數據庫建設。
加快湖南金融中心建設,打造國家區域金融中心。
2.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
打造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推進“三區一極”“三谷多園”建設。
積極創建國家生物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好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
積極創建長株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軍民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國防科技成果在湘轉化。
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精心辦好首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積極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申報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大力推進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
3.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
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發展“一縣一特”“一片一特”。落實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三年行動計劃。
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千村美麗、萬村整潔”和“同心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推進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宅合作社和城鄉合作建房試點等改革,持續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4.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
進一步推進降成本、補短板,重點解決企業融資、電力、社保、物流和涉企收費等方面的問題,讓企業得到實惠、輕裝上陣。
繼續取消、下放審批事項。大力推行 “互聯網+監督”“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 “最多跑一次”全覆蓋。
加快省屬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與企業重組整合。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堅決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所得稅和增值稅改革等更大規模的減稅措施。
5.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破解高質量發展難題
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以自治州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如期實現19個貧困縣、718個貧困村、6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目標。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和標志性重大戰役。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
“守護好一江碧水”,把長江岸線打造成美麗風景線,把洞庭湖區打造成大美湖區,把“一湖四水”打造成湖南的亮麗名片。
6.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高質量發展布局
●提升區域發展水平
把長株潭打造成為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長株潭三市規劃、交通、產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抓好“三干兩軌”建設。
優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結構,創建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推進津澧新城等湖區中心城市建設。
支持湘南湘西地區依托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新的增長極,統籌推進大湘西地區經濟和生態建設。
創建湘贛邊區鄉村振興示范區。
●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做好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統籌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海綿城市建設。
抓好城市路網、軌道交通、停車設施、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等公共交通建設,完善便民公共廁所等設施,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服務智能化、人性化水平。
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因城施策、分類指導、租購并舉,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和新市民住房問題。盡最大努力,讓群眾住有所居。
7.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
加大穩崗支持力度,對不裁員、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對吸納登記失業人員穩定就業的企業給予一次性崗位補貼。
合理確定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交付使用一批“芙蓉學校”,新開工建設12所。重點建設12所卓越中職學校,在12個縣(市、區)開展農村中職攻堅。
推進高校“雙一流”學校和學科建設,加強一流本科教育。
整頓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突出抓好校車安全、預防溺水、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積極穩妥推行高考綜合改革。
提高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覆蓋率,有效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
繼續提高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水平,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推進企業養老保險全省統籌。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50元左右,支付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年度累計補償金額提高到30萬元。全面推行醫保異地就醫即時結算。
●加快發展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
推動醫聯體優質資源下沉,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和鄉村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智慧醫院和基層遠程診室,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積極申辦第15屆全運會。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萬里茶道”等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以“錦繡瀟湘”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推進平安湖南建設,健全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推進“城市快警”。
8.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全面落實習近平強軍思想,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鞏固深化民兵調整改革成果,做好部隊戰備訓練、軍事設施保護等保障服務工作,抓好民兵訓練基地建設。
認真做好退役軍人接收安置、創業就業、權益保障、幫扶解困、榮譽激勵、教育管理等工作,創新開展雙擁活動,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
9.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把“五個過硬”要求貫穿于政府自身建設各方面,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為民務實清廉的公務員隊伍,加快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
不斷提高政治站位。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馳而不息改進作風。
守住廉潔從政底線。
營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
2019年辦好
12件重點民生實事
1.新增城鎮就業70萬人
2.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1.5萬公里,提質改造農村公路0.5萬公里
3.新增農村通自來水人口120萬
4.減少義務教育大班額1.4萬個以上
5.農村及城鎮低保適齡婦女“兩癌”免費檢查100萬人,孕產婦免費產前篩查40萬人
6.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救助水平,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發放標準
7.所有縣(市)實現二甲公立醫院全覆蓋,基本消除村衛生室“空白村”
8.改(新)建農村戶用廁所100萬戶以上
9.推行“一村一輔警”
10.完成10千伏及以下行政村配電網改造
11.實施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
12.實施農村高速寬帶網絡覆蓋工程
2019年主要預期目標
經濟增長7.5%-8%
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
城鎮調查失業率5%左右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金融財政風險有效防控
農村貧困人口減少60萬以上
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萬元GDP能耗下降2.5%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唐婷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