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都冇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鋼筋水泥的新房子,真的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區人大扶貧干部的幫忙!”這是筆者在走訪省級貧困村五蓋山鎮獅子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聽到最多的話。近年來,蘇仙區人大常委會主動融入脫貧攻堅大局,在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層層傳導壓力
精準扶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按照蘇仙區委分工,區人大常委會每位班子成員都負責了1個貧困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推進。為加強領導,區人大常委會成立了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和考核方案,黨組書記、主任親自掛帥,靠前指揮,層層傳導壓力,層層壓實責任。機關20余名干部除5名回原籍幫扶外,其余集中幫扶五蓋山鎮獅子山村,每人明確了1-2名幫扶對象,工作成效與年終考核和干部任用掛鉤。與此同時,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也安排了扶貧任務,并納入了履職考核的內容。為強化實效,區人大抽調3名精干力量參加精準扶貧工作隊,長期住在村里,每人每月不少于20天,跟貧困戶做鄰居、交朋友,真心實意幫脫貧。區人大不定期對工作隊出勤和工作成效進行督查。“獅子山村的扶貧工作隊在村里租了房子,自己開火做飯,像這樣吃住在村里、零距離幫扶貧困戶的工作作風值得提倡和推廣。” 區人大機關的做法在全區扶貧工作調度會上得到點贊。
近兩年來,區人大常委會機關領導到獅子山村調研指導326人次,包戶干部開展幫扶活動752人次,每人幫助貧困戶落實增收項目1個以上,在經費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區人大機關努力壓縮辦公經費,支持脫貧幫扶資金100余萬元,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精準扶貧工作大力支持。
時時助推加力
蘇仙區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積極作為,依法履行職權,每年選擇3至4個專題,聽取政府扶貧工作有關方面的情況匯報,并把聽取政府精準扶貧專項工作報告列入了2018年區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做到扶貧工作與人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健康發展。
始終聚焦全區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監督問效。近年先后圍繞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農田水利、安全飲水、產業扶貧項目等,加強了對農業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的監督。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重點,聽取了扶貧項目精準實施、民生資金精準使用情況匯報。圍繞農民增收、群眾生活改善、政府救濟救助等方面工作,督辦了惠民政策和農民增收措施落實。
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推進精準扶貧中的作用。認真督辦代表建議意見,對涉及到精準扶貧的代表建議進行重點催辦。以“雙聯”活動為載體,以全區131個人大代表活動室(站)為平臺,廣泛收集建議意見,匯聚脫貧攻堅的智慧和力量,助力全區脫貧攻堅。D去年8月區人大常委會認真組織省、市、區三級人大代表視察了全區精準扶貧工作,重點調研了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及時向政府反饋情況和建議意見,使全區精準扶貧管理更規范,推進更迅速。同時,2018年上半年組織區內678名各級人大代表注冊了中國社會扶貧網,結對幫扶1267人,扶持項目68個,扶持資金193.5萬元,涌現出了一大先進人大代表。
“監督就是支持,助推精準扶貧,人大責無旁貸。” 湖南省十三屆人大代表、蘇仙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春陽如是說。
處處精準發力
獅子山村所在的五蓋山鎮是蘇仙區的高寒山區鎮,唯一的通鎮公路蜿蜒陡峭,一到冰凍天氣就無法通車,群眾出行十分不便。 “要想改變獅子山村的落后面貌,首先必須改善基礎設施。”陳春陽在區人大常委會黨組精準扶貧專題會時反復強調,并親自掛帥向省里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作為人大代表,他先后獨立或牽頭向省、市人民代表大會提交《關于郴宜大道線路取向及建設的建議》、《關于修建郴宜國道五蓋山段打通太平頭村南嶺山隧道的建議》等代表建議,多次邀請省市領導、專家和組織人大代表上五蓋山考察論證、視察調研,10余次跑省人大、省政府和省發改委、交通廳等部門匯報,有效推動了S207公路建設項目落地,目前項目一期已完成組建籌備,一旦建成通車,鎮、城通勤將由2小時減為30分鐘,并徹底解決冰凍封路問題,獅子山村脫胎換骨將迎來新的契機。
該村地處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嶺,山泉水流量較大,但由于沒有水利樞紐工程,全村及周邊各村有近3000多人口飲水困難。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駐區市人大代表調研和撰寫代表建議,向省市水利部門申請興建來洋洞水庫立項。經水利部門反復認證,1200萬方的來洋洞水庫修建項目得以批準實施,爭取到位項目資金6500萬元。目前水庫建設已建成蓄水,可以解決五蓋山鎮獅子山村及周邊鄉鎮35000余群眾安全飲水和15000余畝農田灌溉問題。
不少村民居住在遠離村莊幾公里的山中,有的是土坯房,部分已近危房,條件簡陋,生活不便。群眾的困難看在眼里,區人大扶貧工作隊及時行動,逐一排查確定需要建房的貧困戶,通過加強與村民、村干部和鎮政府溝通,確定了27戶易地搬遷對象,很快明確了用地選址,并聘請了專門的監理公司嚴格把關和現場指導。房屋規劃設計嚴格按照政策要求實施,且與村級活動平臺、三口洞邊貿市場、S207線二期及未來旅游開發功能區融為一體。貧困戶從其他地方搬遷過來,緊挨市場,可以做點生意貼補家用,解決了遷后長期生活來源問題。經過區人大積極推動,2017年底該村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項目順利竣工交付,貧困群眾陸續搬遷入住。
扶貧先扶志,“輸血”更要“造血”。區人大積極鼓勵當地村民增強脫貧信心,發動村支兩委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大力發展本土特色種養殖業。通過穿針引線,流轉土地200多畝成立了高山蔬菜種植合作社,流轉400多畝成立了獼猴桃種植基地,發展了5畝白芨藥材種植基地,貧困戶既可以土地入股又可以勞務輸出,計時工資60元/人·天,產品統一銷往城區定點酒店和公司,銷路不成問題。積極推廣稻田養魚,努力打造高山冷水魚品牌,向40多戶貧困戶免費發放3萬多元魚苗。成立了天鵝塘土豬養殖合作社,通過推廣“公司+農戶”的模式,由合作社墊資統一采購供應良種豬苗、統一防疫、統一銷售等跟蹤服務,合作社只收取11元/斤的豬苗市場價成本,其余全歸貧困戶。目前共有118戶貧困戶簽訂了500余頭土豬喂養協議,貧困戶人均增收1500元。扶貧產業的發展壯大,輻射帶動了當地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
來源:蘇仙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作者:段志輝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