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祁圣芳詢問省農業委:
我想對洞庭湖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問題詢問省農業委員會袁延文主任:
國家在2015年就推行了化學、農藥零增長行動。但調研中發現,我省實施這一行動的成效還不夠理想,大藥大肥仍然是無奈的現實。我想問的問題是。第一,我省將采取哪些過硬措施,推進洞庭湖在農業生產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第二,湖區將如何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目標?
省農業委員會主任袁延文應詢: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社會各界也非常關注。農藥化肥的問題既關系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關系到耕地地質的提升與保護。2015年農業農村部提出減肥、控肥的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農藥、化肥的零增長。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這些年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近三年,化肥、農藥不僅實現了零增長,而且實現了負增長。化肥每年遞減1%以上,農藥每年遞減3%以上。但客觀地講,由于湖南種植面積比較廣,控肥、控藥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大家關注的洞庭湖區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大概占到全省30%以上,湖區的控藥、控肥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下一步將采取幾方面措施。
一是實行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清單管理。根據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的新要求,組織湖區市縣政府進一步查改突出問題。比如說思維方式落后問題、除草劑大量使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形成問題清單和責任清單。
二是落實節肥減藥的關鍵技術措施。概括起來是三綠,一是綠色環保模式。要積極推廣綜合種養,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模式,這些模式的實行這些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例如稻季綜合種養全省發展到300多萬畝,湖區發展更為迅猛達180萬畝,南縣有70萬畝水田,他們的目標是50萬畝。效果十分明顯,據浙江大學專家對比實驗,稻魚綜合種養可以減少農藥40%以上,化肥20%以上,經濟效益也十分明顯。南縣的統計搞稻魚綜合種養每畝增收可以達3000元以上,這樣的模式要大力推廣。二是綠色環保技術。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比如水稻插秧同步施肥技術,這次我們陪同隋省長到日本考察學習,剛才省長提到的琵琶湖,治理的效果非常好,跟治理之初比已經實現了農藥化肥減少50%以上。據我們了解,他們主要是實施了這項技術,我們的對比實驗同步施肥可以減少化肥30%以上。三是綠色環保產品。要重點推廣抗性較強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新品種,配方肥、生物農藥等綠色高效產品,職能配肥機等高效機械。
三是研究務實管用的獎補政策。一是有機肥生產和使用的獎補政策。據了解全國有部分省市出臺了這個政策,我省一些地方,例如說赫山區也實行了這個政策,反映效果非常好。二是綠肥生產的補貼政策。三是生物農藥使用的獎補政策,四是專業化生產服務組織的政策。實行統防統治。我們測算在區域內可以減少農藥10%—20%。四是嚴格化學農藥零增長行動的考核評價。這個工作非常復雜,難度也很大,要真正落實好要充分利用考核指揮棒的作用。要結合清單管理,將湖區相關市縣化肥農藥零增長情況的工作情況納入洞庭湖水生態治理的年度考核內容。
第二個問題同樣很重要,在湖區發展種養時候,怎么樣處理好糞污處理不到位與化肥過度使用的問題。據我們到國外學習、考察發現,發達國家處理這個問題的一個共同經驗是實行種養平衡,農牧結合、種養平衡,我們的問題出現在沒有搞好結合。大家知道養殖業的集約化程度、現代化程度、機械化程度都比較高,而種植業大部分還是1+1,這造成了種養結合,下一步重點抓兩個方面。
一是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在湖區大中型規模養殖場要配套建設大中型的沼氣工程,著力培育糞物處理的組織,實現糞物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爭取到2020年湖區的畜禽糞便的肥料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
二是鼓勵大中型養殖場利用糞污加工商品有機肥。小的養殖場鼓勵它們就近、就地消納,沒有配套種植基地的要對接這樣的種植基地。例如果園、茶園等等,大型的養殖場沒辦法就地消納,鼓勵它建有機肥廠,把糞物加工成有機肥,做成商品有機肥,通過兩方面的措施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湖南人大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