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夏,夜里的一場透雨將漣源市三甲鄉硐下村運桂嶺上近3000畝桔園澆灌得郁郁蔥蔥,青翠欲滴。5月7日上午,漣源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梅國華、副市長鄧文旦,市政府副處級干部譚付民和市人大辦、發改、交通、農業、水務、移民、財政局、三甲鄉的領導到硐下村實地視察指導貧困村產業扶貧情況。 硐下村是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結對幫扶的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0戶521人,預計2018年底整體脫貧。市人大辦2015年4月駐村幫扶以來,幫扶隊接連換了兩批,但是“聚焦產業,精準脫貧”是幫扶隊一致的共識。“沒有產業支撐的脫貧致富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持續的,只有抓住了產業這個扶貧攻堅的‘牛鼻子’,才能實現貧困村脫貧摘帽。”談及這兩年擔任硐下村支部第一支書、駐村幫扶隊隊長的工作體會,市人大常委會城環工委副主任李彥深有感觸地說。 硐下村共有人口3000多人,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留守的是“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和兒童,自身“造血”能力差,貧困發生率較高……怎么辦?駐村之初,幫扶隊繞著村子找“亮點”,從實地的調研中了解到,硐下村原來是三甲鄉園藝場所在地,小水果產業較有優勢。通過有意識的引導,激發了村民的創業激情,運貴生態農業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萬豐種植合作社和飛漢種植合作社相繼掛牌成立。3家農業合作社主要以種植水果為主,品種為特早熟蜜桔、椪柑、臍橙、南豐蜜桔、西瓜、香瓜等,種植規模2550畝,采取農戶加土地承包形式開荒墾地,共吸納20多戶建檔卡貧困戶入社,其產品遠銷廣西及東南亞沿海國家,一般農戶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左右。村民在發展產業中嘗到了“甜頭”,入社的貧困戶更是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梅國華一行人在運桂嶺邊看邊聽村支書的介紹,由于長期受交通條件限制,外地大貨車無法到達運桂嶺山腳下,果品只能肩挑手提下山,不但出現積壓損壞現象,價格賣不上去,農戶收入也打了折扣,當地群眾對改善交通條件愿望強烈。 在硐下村村級活動中心,大家召開了簡短的座談會,鄧文旦副市長對硐下村的產業扶貧給予了肯定,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進一步理清了產業思路。各單位的同志聯系部門實際,紛紛為硐下村的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梅國華要求:市人大辦駐村幫扶隊要更加扎實地做好產業扶貧工作,依托“產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造血式扶貧,力爭發展產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確保今年底完成貧困村摘帽目標任務。
來源:漣源市人大
作者:陳正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