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背景下,社區矯正立法呼聲日漸增強,是解決我國社區矯正難題、推動刑罰執行現代化轉型的有利契機。對于社區矯正立法的思路,筆者建議重點把握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要明確社區矯正法法律定位。要通過立法推進社區矯正制度的進步,這是制定社區矯正立法的前提,因此,進行社區矯正立法是有必要的,社區矯正也需要法律予以固定。社區矯正是一種刑罰轉刑化、人道化和司法文明化的重點標志,在借鑒別國有益經驗的同時應該實現中國化,體現地方特色,因為它是有利于罪犯改惡從善的制度。科學、正確立社區矯正法的性質有利于社區矯正法的制定。社區矯正的依據必須從社區矯正行為本身的性質出發,不可否認社區矯正的側重點是順利回歸社會,但不能抹殺其刑罰執行的本質特征。社區矯正法的制定應以憲法為制定根據,也應當考慮其法律位階,特別是與刑法、刑訴法之間的互補關系。
二是要體現好社區矯正法的性質。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一樣,本質上屬于刑罰執行活動。社區矯正的根本目的是懲罰和改造犯罪,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無論從法律層、執行部門,還是管理對象看,社區矯正的首要的性質仍是刑罰執行。從國家現行法律層面看,社區矯正刑罰執行屬性已被法律確定。從相關工作部門制度看,社區矯正刑罰執行屬性已被“兩院兩部”文件確認。從管理對象看,社區矯正應是執行刑罰。社區矯正管理對象是管制、緩刑、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四類人,雖然被判處的刑罰較輕,或身體原因暫時在社會上服刑,但沒有改變刑罰的性質,當根到底,他們都是犯罪,是觸犯了刑法,依照刑事訴訟法有關程序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因此,社區矯正立法中應明確,社區矯正的根本屬性是刑罰執行。
三是要設置機構配備好工作人員。從法律分工角度講,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的一部分,應同監禁刑執行一并由司法行政部門統一負責。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社區矯正工作,設置專門的隊伍建制社區矯正機構,省、州、縣司法行政機關分別建立社區矯正執法總隊、社區矯正執法支隊和社區矯正執法大隊。社區矯正工作中應賦予警察相應的參與權,可考慮延伸監獄教育矯正職能,由監獄警察參與社區矯正工作,而非將警察機構常設化。可在縣一級司法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領導和協調下,讓監獄警察介入社區矯正工作,參與處理日常矯正工作中需要警察介入的工作,如參與交付接收、宣告征規則和實施電子監控、開展懲戒教育和解除社區矯正等工作,以及遇到緊急、突發事件時,及時對違反監管規定的服刑人員,采取制止、帶離、調查、取征、追查、押解、訓戒乃至執行收監等強制性措施和手段。這樣既解決了社區矯正工作是否專門設置警察的爭議,又可以彰顯社區矯正的本色。
四是要公正立法程序及搞好評估。為推進科學立法、矯正立法中部門利益法制化的腐敗現象,公正立法程序,要實行立法回避制度。但作為與社區矯正關系最為密切,對社區矯正也最了解的司法部門,不能將其完全排除在外,剝奪其話語權,應該在審議階段辯證的聽取其意見,使其在立法中的作用得到合理、有效的發揮。此法在未頒布之前,可從兩主面進行評估。首先可在我國的東、西、南、北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區按照法律進行試點,來評估社區矯正法的科學性。其次,對于未選中的其他地區,在兩年內,由全國人大授權地方人大制定與社區矯正相關的地方性法律,鼓勵地方創新的積極性,探索因地制宜的社區矯正模式,從中選取合理的部分納入《社區矯正法》。
來源:龍山縣人大
作者:陳長雄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