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和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當代中國現實,深刻闡述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方位。在變與不變的辯證思維中,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仍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同時應清楚地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都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注目國內,既要解決好“發展的問題”,更要解決好“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既要解決好“做大蛋糕的問題”,更要解決好“分好蛋糕的問題”。縱觀世界,既要解決好“發展落差”的問題,也要解決好“領跑”的問題;既要解決好“特色”“不照搬照抄”問題,更要解決好“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問題。要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以更加科學的思維方式,更加有力的政策手段,更加完備的制度建設,更加健全的治理體系,更加高超的治理能力,更加嚴格的治黨要求,更好地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立足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超越傳統社會主義模式(蘇聯模式),借鑒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構中華民族的價值坐標;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整體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彰顯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提出整體國家安全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國防與軍隊建設,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這些重要內容,既與時俱進,又一脈相承,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的領導全面加強,新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生態文明建設邁出重要步伐,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國防和軍隊的改革和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亮點紛呈,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突破,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實踐,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崇高價值,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力量和現實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實踐,把當代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使命、戰略舉措昭示于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實踐,進一步回答和解決了建設中國和發展中國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作者系湖南省委黨校副校長、湖南行政學院副院長)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曹健華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