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四新”經濟,容不得半點遲疑
——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三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簡稱“四新”經濟)代表著產品創新的發展方向,是我省經濟轉型、動能轉換的主攻重點。《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加快發展“四新”經濟的重點領域、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大舉措,勾畫出我省推動經濟和產業邁向“雙中高”的根本路徑。
幾天前,湖南經濟交出亮眼的“半年報”,這其中,新經濟的引領作用十分明顯。湖南這些年來致力發展的軌道交通、3D打印、新能源、醫藥健康、生物育種等領域新技術異軍突起;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大數據應用、文化創意等新產業初具規模;移動跨境電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體育娛樂等新業態加速集聚;制造服務化、貿易全價值鏈延伸、軍民融合等新模式蓬勃涌現。“四新”經濟正助推湖南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四新”經濟是新經濟形態的萌芽期,預示著發展的潮流趨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突破性爆發的關口,移動互聯網、智能機器人、先進材料、儲能技術、下一代基因技術等很可能再次顛覆傳統的經濟活動慣式。環顧全球,美國先后三次修訂頒布國家創新戰略,圍繞清潔能源、先進制造、生物經濟等出臺行動計劃;歐盟發布“分享經濟指南”;日本政府多次更新“面向未來的新成長戰略”。放眼國內,上海、江蘇、湖北等省市紛紛出臺“四新”經濟發展的遠景規劃。緊跟產業發展最新趨勢,孕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發展“四新”經濟,容不得湖南有半點遲疑。
憂則興,預則立。湖南已確立新一輪“四新”經濟發展的戰略方位: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業,推動“湖南制造”向“湖南創造”、“湖南產品”向“湖南品牌”轉變;建設一批新興優勢產業集群、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服務業示范集聚區、全域旅游基地,讓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有效嫁接、深度融合,從而形成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動力。
“新經濟”既是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新經濟沒有現成經驗可循。越是“摸著石頭過河”,越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各級政府恰是多元共生、協同發展、包容進化、開放創新“生態環境”的構筑者。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依托新技術攻關、新模式合作、新平臺服務、新主體培育、新產品開發、新產業鏈建設、新品牌打造、新要素供給、新園區發展,湖南“新經濟”美好的愿景定將變成實景。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