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武漢正開啟一場空前的人才爭奪戰。其戰略藍圖被外界概括為“留”與“回”:所謂“留”,就是留住百萬大學生;所謂“回”,就是喚回百萬校友。“留”的方面,武漢近來密集出臺政策:大學生在讀期間可個人繳存公積金,本科以上可先落戶后就業,設立人才安居房建設基金等。“回”的方面,武漢從4月份正式成立招才局,將招才引智列為“一把手”工程。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在這個知識經濟占主導的時代,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武漢這次“出招”干貨滿滿,這給我省人才發展帶來一種緊迫感,也帶來不少啟發。
就拿長沙來講,與武漢相比,兩者同屬全國科教重鎮,有豐富的大學生資源,也同樣有人才外流的困惑。過去30年,長沙、武漢的大學生畢業大多去了北上廣深,特別是深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如果不是長沙、武漢各高校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今天深圳的輝煌會打點折扣。這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既要“生產”人才,還得吸引和留住人才。
兩者都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如何留住人才呢?縱觀武漢的政策,大多是給錢、給房和給戶口等常規做法。這“三樣”當然很重要,但充其量只是“毛”,留住人才更根本的在于這個地方的綜合發展環境。杭州綠盛集團創始人、澳洲學成歸來的林東,從食品行業向海洋能源領域轉型時,在別的城市遭到了冷遇質疑,但他清楚地記得,“杭州人豎起了大拇指”。日前,我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暫不繳納個稅的納稅優惠案例也已在上海發生。客觀地說,近年長沙為留住大學生拿出的真金白銀一點不少,成效也很顯著。在這一基礎上,我們下一步要創造更包容更健康的人才生態:盡管之前已做了很多,但讓就業更公平、讓創業更簡單,讓大學生施展才華、脫穎而出機會更大做出的努力,永遠都不夠。
武漢打破常規,專門成立招才局引智的舉措,讓人充滿期待。相比武漢,湖南當下“引老鄉 回故鄉 建家鄉”的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就在上周末舉行的第六屆湖南省電子商務大會上,大批湘籍電商紛紛表達回鄉二次創業的愿望。不過,他們也有訴求。比如,在關于“中部地區跨境電商如何突圍”的圓桌論壇上,企業家們就提出在跨境金融支付領域,尚沒有湖南本土企業,他們呼吁政府能夠引導企業補上這一短板。令人欣喜地是,論壇剛結束,相關部門就集合在場企業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靠前服務,多為老鄉創造條件,支持其大膽探索、創新作為、完善產業鏈,人才就能真正留得住、干得好。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歐陽金雨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