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杜家毫在全省科技獎勵暨創新獎勵大會上指出,當今時代的創新,不再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創新;而是全域的創新、全面的創新;不再是一個部門、一個群體的創新,而是全社會、全覆蓋的創新;不再是某一環節、某一細節的創新,而是整個系統、整個鏈條的創新,需要系統發力,整體推進。
現在的創新,早已不是單一的創新了,從橫向看,覆蓋社會各領域;從縱向看,貫穿科研生產市場全過程;從性質看,涵蓋原始創新、改進創新、應用創新等諸多方式。
不久前,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預示著我們在大型民航客機研制上實現重大突破。但也有“雜音”傳出,認為C919中國只是造了一個外殼,而很多重要組成部分則由外國制造。拋開帶有偏見的敵意不談,這樣的議論實際上折射出一種“偏執”的思維定勢:認為只有全部自主研發、自主制造才值得驕傲。實際上,國際知名的波音、空客,他們制造的飛機也做不到“百分百國產”。
而集成創新的典范,是我國的高鐵。短短8年時間內,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中國高鐵已經擁有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形成了自己的高速列車標準、技術、系統裝備體系,具備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研發、制造、交付和運維支持能力。
對我省的“創新引領”戰略來說,最重要的是四大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
科技創新是核心和基石。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發展的“牛鼻子”。對于湖南而言,要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劃和長株潭衡“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建設,完善各類創新平臺的資源布局,加強協同創新,著力攻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
產品創新在產業鏈中起著牽引作用。無論是建設科教強省,還是建設制造強省,最終要落實到產業上、體現在產品中。實現發展轉型升級,關鍵是要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圍繞生產工藝、產品結構、產品質量、產品效用加大研發應用,以創新鏈支撐產業鏈,形成一大批高技術、高質量、高環保、低能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產品。
文化創新是創新引領的根和魂。我們要自覺把創新精神貫穿到文化產品生產全過程,積極推動文化內容、形式、業態創新。《縣委大院》、《大清相國》體現了內容創新,“歡樂瀟湘”“雅韻三湘”著力于形式創新;“新湖南”、《快樂老人報》是平臺、載體創新的典范。《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益陽花鼓戲在生產營銷模式的創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管理創新不僅會帶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而且還會產生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巨大效益,比如,津市一本“綠色存折”改變農村老百姓亂丟垃圾習慣;株洲市一項審批管理制度大大縮短投資審批期限。推動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根本上說是管理創新的結果。
以這次獎勵大會為契機,推動全域創新、系統創新、集成創新,一個更有活力、更加驚艷的湖南必將到來。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湖南日報評論員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