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省進一步規范領導同志會議和活動新聞報道,省領導以上率下,嚴控會議和活動新聞報道的頻率、篇幅,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轉作風改文風,讓新聞媒體更多地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
作為領導干部,就是要善于利用媒體宣傳黨的主張、傳播黨的聲音,塑造地方形象、推動中心工作。但有時候,一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會議和領導活動消息占了一大半,領導講話黑壓壓的一大片。有的領導還把新聞報道看成一種個人待遇,相互攀比,生怕在報紙電視上露臉少了、篇幅短了、位置低了,會影響到個人的權威和影響力。對于這種現象,群眾是有看法的,社會上也有不少意見。
黨和政府主辦的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宣傳好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同時,一定要兩眼向下,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鮮活經驗報道出來,把基層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推介出去,把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反映上去。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干部,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自己的工作經驗被上級媒體報道了,或者我們身邊的先進典型被上級新聞媒體推介了,不同樣深受鼓舞嗎!
如何記錄時代風云,報道好基層的鮮活經驗、先進典型?我省新聞媒體積累了許多好做法、好經驗。比如,媒體最近開展的“老鄉回家鄉、共建新湖南”報道,通過一個個生動故事,講述湖南老鄉出去創業成功以后,帶著資金、項目和先進管理經驗回到家鄉發展的經歷,娓娓道來,非常親切。又比如,媒體前不久大力推介的“扶貧楷模”王新法,他不遠千里來我省石門縣義務扶貧,卻因勞累過度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充分彰顯了對黨忠誠、堅守信仰、一心為民、大愛無疆的真摯情懷,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還有,媒體推出的“湖南好人”“湖湘好家風”“明月清風”系列等,沒有刻意塑造那種“高大全”,讓人可親可信可敬可學。這些好經驗,要繼續加以總結和發揚。
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也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記者不深入采訪,不主動和群眾交朋友,就無法了解基層真實情況,也就不可能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來。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湘聲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