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鄉鎮調研時,一位黨委書記的一番話讓筆者頗受感觸。這位書記說,前陣子他“批評”了一位黨委委員,批評的原因不是因為黨委委員工作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太努力。工作努力還受批評?這對我來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但當我繼續聽完這位書記的話,心里的疑惑得到了解答:這位黨委委員因為要迎檢,沒能陪母親過七十大壽。
共產黨人堅守“責任重如山”的信念,這位黨委委員的工作熱情其實值得贊賞、值得肯定。但百善孝為先,追求“忠孝兩全”,是黨員干部做人做事的理想境界。更何況,“人生七十古來稀”,母親含辛茹苦將孩兒養大成人,七十大壽時自然也盼著兒子能擠出時間侍奉左右,以享片刻的天倫之樂。
事實上,如果從干部隊伍戰斗力生成的角度分析,我認為這名黨委書記的“批評”實際上是對干部的人文關懷。
工作和家庭就像一個肩膀挑著的擔子,只有兩邊平衡才能挑起擔子平穩前行。對絕大多數鄉鎮干部而言,由于地處偏遠、任務繁重等緣故,“白加黑”“5+2”“晴加雨”是家常便飯,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倘若主管領導對同志、同事不能體現出溫暖人心的關懷,長久以往必然損傷干部隊伍的凝聚力,整個隊伍的戰斗力也就無從談起。
如同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同樣是提升干部隊伍戰斗力的“黏合劑”。每逢重大節假日,一次親切的慰問往往就抓住了干部的心;每當了解到下屬的實際困難,坐下來談心交心往往在無形中就多了一名知己。人文關懷不一定要用物資來堆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走心”式關懷更能讓干部獲得歸屬感。
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當每一名干部都切身感受到組織和領導的關懷時,又何愁干部隊伍沒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斗力呢?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廖佳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