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報道,中國科協日前組織的一項對全國23個省、區、市中小學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3%的青少年表示將來愿意當科學家,且比例隨年齡增長而不斷降低。
這個調查,猶如警鐘。而橫向比較則更發人深省,國際經合組織的一項評估顯示,中國中學生期望將來進入科學相關行業的比例明顯低于美國,不及經合組織國家的均值。在科技日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歷史背景下,“當科學家”失去吸引力,孩子沒了科學夢,著實堪憂。
孩子眼里科學家光環的褪色,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透視社會現狀的棱鏡。現狀之一是拜金心態。“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以金錢論成敗成了潛規則,使價值觀和心態都發生了傾斜。當“30歲還不成功就沒希望了”成為“警世之言”的時候,“坐冷板凳”的科學行業難免被冷落。
另一個問題是教育有缺陷。從事科學要有創新意識和質疑精神,但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應試教育要的是“標準答案”而不是“質疑精神”。不“標準”即淘汰,難容奇思異想。很多孩子在“標準”中被整成了流水線上生產的零件,不會質疑,不想創新,這從職業愛好的層面看,也難以對科學產生興趣了。
專家呼吁加強科普,讓學生在接觸科技中萌發志趣,這當然需要,但遠遠不夠。不讓“坐冷板凳”者吃虧,讓價值觀正本清源,讓創新教育走進校園,就是孩子科學夢的溫床。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奚旭初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