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各地都紛紛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大批從各行各業產生的勞模,再一次走上舞臺中央,接受全社會的禮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向上向善的價值導向。魯迅先生曾經講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筆者曾與一位環衛系統的全國勞模有過深談。談及自己最大的感觸,不是組織上給的榮譽,而是給了她一個干事創業的平臺。在單位的支持和鼓勵下,她帶領一幫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也說明,相比鮮花與掌聲的舞臺,更應給勞模干事創業的空間平臺。
有人可能會說,勞模已經是一個單位甚至一個行業的先進代表,怎么會沒有干事創業的平臺呢?在一些人眼里,勞模就是一顆螺絲釘,就應該釘在崗位上,而組織上已經給了榮譽,勞模就不能再有其他想法,就不應該提出其他要求?,F實中,榮譽反而成了勞模的包袱,影響了他們發揮更大作用。
無法讓勞模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也與少數單位不正確的用人觀有關系。在有些單位領導眼里,勞模是干事的人,但未必是自己的人,而在圈子文化下,用人只用自己圈子里的人。當我們講勞模精神時,其實還有勞模氣質,很多勞模根本不屑于、不善于拉關系,于是勞模就被變相邊緣化;即便提拔使用,也往往放在一些不重要的位置。
對于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來說,生態和導向是十分重要的,正如荀子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良好的生態和導向從何而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者得利”。
弘揚“勞動光榮、勞動者偉大”的理念,就必須落腳在每一個勞動者身上,讓每一個努力工作的人都有機會實現人生出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才能夠擁有良好的發展文化。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毛建國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