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加強環境保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環保治理過程中,應強化對環境與資源保護監督工作的實效,著力為良好的生態找到治本良方,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充分認識對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斷推進,人大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環境與保護工作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因此,人大常委會要始終把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作為人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經常召開主任會議和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一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產業升級。人大常委會要督促當地政府把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推動產業升級改造,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二是在發展經濟中解決環境問題。當地政府要加快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明確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等開發邊界,統籌好各類空間規劃和開發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是嚴格監管推動市場公平競爭。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提升環境執法水平。以打擊惡意違法排污和數據造假行為、督促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為重點,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度。
突出調研督辦人民群眾關注的環境熱點和難點問題
地方人大常委會應立足以人為本的理念,緊緊圍繞當地黨委的中心工作,抓住關系發展的環境與資源的突出問題,突出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調研和督辦工作。首先要督辦人大代表的意見建議。人大代表對當地資源環境反映的突出問題:切實解決農村人蓄飲水問題充分發揮農田水利灌溉效益及空氣污染等建議。人大及其常委會應高度重視代表意見建議的辦理。人大常委會要組成調研組、視察組、督辦組深入到現場進行專題調研、視察,并形成調研、視察報告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形成決議決定,且重點跟蹤監督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其次督辦群眾所反映的環境問題。人大常委會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視察和跟蹤監督,以最大努力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再次調研監督當地綠色環保情況。人大常委會對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進行重點調研,對飲水安全的焦點,自來水廠取水點污染防治的重點,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不達標的焦點和農田環境綜合整治等問題抓住不放,跟蹤監督。
增強人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實施的監督實效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要深入貫徹監督法的有關規定,把促進整改作為重要手段,努力改變事后監督的工作機制,推動監督工作從事后監督向全過程監督轉變,由污染防治向生態保護延伸,由城市綜合整治向農村環境治理拓展。一方面要依法行使監督職權。依法承擔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職責,維護當地生態文明,盡心竭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使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另一方面強化執法檢查力度。通過各種法定監督形式,監督檢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情況,重要規劃和計劃的實施情況,監督檢查重大工程項目生態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監督檢查節能降耗減排工作開展情況。在執法檢查和監督過程中,摸清情況,找準問題和癥結。同時,既要充分吸取既有教訓,又要善于發現和糾正那些隨意調規、有規不依等破壞規劃和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堅決予以處理和取締,建立嚴格規范、調控有序、運行高效的生態管理秩序。再一方面要依法行使決定權。人大及其常委會嚴格依法辦事,集體行使職權,及時依法對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審議,作出決議決定,促使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來源:龍山縣人大
作者:陳長雄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