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民法典可以說是六十多年磨一劍,也是幾代民法學家的心愿。”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專家委員會立法專家,這位畢生研究民法的學者,為民法總則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感到振奮,為我國民法典編纂取得階段性成果感到欣慰。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民法學界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把全部的學術熱情和積累都投入進來。”楊立新說,提交專家建議稿、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的多場研討會等,“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都很有使命感,覺得是把幾代民法學家的期盼擔在肩上。”
提請本次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已經過人大常委會3次審議、3次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收獲意見、建議7萬多條。楊立新認為目前這一草案比較成熟,“審議通過,民法典的編纂任務就完成了第一步,民法典的總綱將形成。”
接下來將進行各分編的編纂工作。楊立新透露,中國法學會已經組織民法學家成立了5個組,分別負責合同編、物權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的建議稿起草工作,這些將為立法機關提供藍本,對立法形成有力的智力支持。“參與提出民法總則和之后各分編建議稿的專家學者,全是我國民法學界的主要學者,總數將近千人。”楊立新說。
“從1994年制定合同法開始,立法機關探索形成了專家學者深度參與立法的新模式。”楊立新介紹。民法總則的立法中,立法機關正是在多位專家提出建議稿的基礎上,起草了民法總則草案,進入正式的立法程序。之后的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專家委員會立法專家參加草案的論證,每一次審議稿公開征求意見之后都會集中時間專題討論,逐條進行修改,形成新的草案提交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審議。
根據計劃,2020年,我國將爭取完成民法典編纂工作。“這部民法典應該代表民法在21世紀的發展方向,應該體現中國特色,應該成為世界優秀民事立法經驗的集大成者。”楊立新說。(記者 徐 雋)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