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飲工程的水管由于當時材質的限制以及冬天冰凍的惡劣自然環境,加上已有10年時間,現已多處出現斷裂損壞,機房抽水水泵已不能工作。”3月14日,在川巖通往村寨山腳川洞取水點的土路上,新晃侗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政經一邊現場查看路旁暴露水管的毀壞情形,一邊仔細聆聽原川巖村支部書記楊來弟介紹村里的飲水困難情況。
原來,川巖是新晃遠近聞名的石頭寨,平均海拔800 多米,山高石多,土層很薄,條件惡劣,經濟落后。全村228 人就有39 個殘疾人,70多名單身漢。當地民謠說:“有女莫嫁川巖村,肩挑背馱苦一生。”楊政經以前對此早有所耳聞,一直有個心愿想到川巖調研,了解當地群眾疾苦,只是由于各種原因沒能成行。聽說在女村支書楊來弟的帶領下,川巖不僅拉通了水泥公路,這幾年還建起了養牛專業合作社,鄉親們的日子慢慢好起來了。這次,楊政經帶領縣人大辦公室和聯工委的有關同志,前往川巖走訪原川巖村支部書記、現水洞村臨時支部副書記、懷化市第五屆人大代表楊來弟,并順便看看川巖,以了卻一樁心愿。
在川洞水源點現場,楊政經與隨后趕來的縣水利局2名技術員不期而遇。原來2人是來川巖開展人飲工程改造項目建設前期調研的。當楊政經了解到川巖的人飲工程沒有納入今年的第一批建設計劃后,他隨即對2人說,“這里條件惡劣,土層很薄,難以蓄水。你們回去后,一定要及時給局領導匯報,爭取將川巖的人飲工程項目納入第一批建設計劃。要不到了6、7月份干旱季節,川巖的老百姓飲水就困難了。”隨后,他想了想,又掏出手機,給縣水利局局長打去電話,將川巖的情況給其作了反饋,要求他們認真斟酌考慮川巖的實際情況,優先安排川巖的人飲工程建設……看到這一幕,楊代表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隨后,在楊來弟代表的陪同下,楊政經一行又走進寨子,了解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
“這戶村民姚必坤,73歲,是我們村二組組長,作為原川巖村的群眾代表,前不久在參加并村村支兩委換屆征求群眾意見座談會后的回家途中,由于陰雨路滑,不小心摔成左腿骨折,動手術大約需要2萬多元,給原本困難的家庭造成了很重的經濟負擔。”楊來弟代表邊走邊向楊政經反映,“事后我幫忙借錢將老姚送進了醫院,又找鎮里領導要求救助,但鎮里最大限度卻只能救助500元。”說到這里,楊代表皺起了眉頭,一臉發愁。
“老姚的醫療費用,除去新農合報銷,不足部分我們共同想辦法解決。”得知這一情況后,楊政經當即表態。這讓楊代表憂郁的心情頓時開心不少,皺起的眉頭霎時舒展開了。
在寨子中,楊政經一行遇到了挑糞的啞巴姚興隆。楊來弟代表隨即上前用自創的手語和他交談并向楊政經介紹情況。原來,啞巴姚興隆看到客人進寨很高興,看到有人用手機對著他照相很開心,只是說不出話來,咿咿呀呀地叫。楊政經隨即囑咐隨行工作人員給他照相,并囑咐工作人員洗出來帶給他。啞巴姚興隆望著對著他照相的手機,擺起了pose……
在村民姚火元的屋旁,楊政經站在路坎上與他拉起了家常,詢問他左手手臂殘疾的往事。在路上,遇到啞巴姚必鋒,楊來弟用手語比劃著與他交談,問他家里還有沒有米吃飯,有沒有油下鍋。在村民文木英的屋前,楊政經問起了她家的具體情況。在村民羅茶花家,楊政經只身探望了久臥病在床的姚龍斌老人……
權為民所附,情因民而生。走訪人大代表,看望川巖群眾。作為省、市、縣人大代表,楊政經與市代表楊來弟一道,正行走在川巖的路上……

圖為3月14日,新晃侗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政經(左一)在該縣川巖走訪懷化市第五屆人大代表楊來弟(中)并現場調研。(楊仁廣 攝)
來源:新晃人大辦
作者:楊仁廣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