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
(2016年5月24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為了配合做好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人民政府關于湖南省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報告的有關工作,省人大財經委開展了專題調研,聽取了省旅游局相關情況匯報,赴郴州、張家界、懷化、岳陽等市縣座談調研,聽取了當地人民政府和旅游部門關于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匯報。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及旅游等有關部門積極實施“旅游強省”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創新旅游產業發展思路,推動旅游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旅游總量和產業實力邁上新臺階。“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接待游客18.0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3465.38億元。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4.7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712.9億元,相當于全省GDP的12.78%。目前,全省已建立A級旅游景區(點)292家,旅行社848家,星級飯店555家,旅游商品大類11個,旅游線路38315條,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47303人。旅游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產業實力不斷增強。
(二)旅游項目建設和產品開發實現新突破。“十二五”期間,全省旅游總投資4246.56億元。長沙市、張家界市等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韶山、鳳凰等旅游精品景區提質升級步伐加快,崀山、老司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株洲神農谷等4家景區榮獲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天門狐仙》、《魅力湘西》、《邊城》等專項旅游產品深受廣大游客喜愛。
(三)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呈現新面貌。全省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相結合的旅游交通網絡體系。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五位。高鐵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一位。長沙黃花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新航站樓改擴建完成,南岳機場正式通航,國際直飛航線航班不斷增加。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長沙、岳陽為樞紐的內河水運體系。通過大力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停車場建設、旅游信息公共平臺建設等,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不斷改善。
(四)旅游市場營銷取得新成效。通過各種方式促銷,不斷加大省外、國外旅游市場開拓力度。省旅游局舉辦了首屆旅游歌曲大賽、首屆旅游攝影大賽,在湖南衛視、《湖南日報》等媒體開設專欄,加強了湖南旅游產品的宣傳推介,擴大了湖南旅游的知名度。同時,積極開拓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地區等國內客源市場,不斷鞏固和穩定韓國、東南亞市場,大力拓展歐洲市場和俄羅斯市場,取得明顯成效。
(五)旅游促進扶貧取得新進展。我省51個扶貧工作重點縣大多生態環境良好。為了促進旅游扶貧工作,省旅游局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武陵山片區旅游扶貧攻堅規劃》、《湖南省實施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程的意見》等文件。同時,突出項目支持,增強“造血功能”,建設了大湘西12條精品旅游線路,輻射周邊429個村。動員省內外20家規劃機構為重點貧困村免費提供旅游規劃和指導。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動了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帶動了貧困地區老百姓脫貧致富。“十二五”以來,我省474萬人口實現脫貧,其中通過旅游業帶動脫貧70多萬人,占比達到15%。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旅游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一是旅游管理統籌協調不夠。旅游業涉及工商、公安、消防、衛生、交通運輸、安監、質檢等多個部門,但沒有明確的部門或機構進行統籌協調,難以形成發展的合力。二是旅游管理缺位。一些高風險的旅游項目如高空、高速、水上、潛水、探險等缺乏明確的部門進行審批、監管,一些缺乏專業條件和安全保障的個人和機構紛紛投入高風險旅游項目的開發、經營,安全隱患較多。
(二)旅游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一是旅游產品、產業結構較單一。我省旅游產品以旅游觀光產品為主,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娛樂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產品不多,旅游新業態、新產品創新不足,難以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旅游產業主要局限于傳統景區、旅游社、酒店等領域,與城鎮、鄉村、立體交通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和對外開放等領域以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農業、工業、科技、教育等相關產業融合度不夠。二是旅游綜合效益不高。一方面,游客停留時間短。“十二五”時期,國內游客在我省的平均停留時間為2天左右,而全國旅游平均停留時間達到3天。另一方面,游客消費水平較低。到我省旅游的游客人均消費不到800元,比國內游人均消費水平低將近200元,其中,旅游購物占旅游總消費的比重僅為20%,遠低于發達國家50%-60%的水平。三是旅游商品競爭力弱。我省旅游商品以食品和低價小禮品為主,且地區間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四是景區品牌建設有待加強。全省4A以上高等級景區數量較少,3A及以下景區數量雖多但綜合實力不強。2015年,全省292家A級旅游景區中,5A景區8家、4A景區92家、3A及以下景區192家,分別占全省A級旅游景區的2.74%、31.51%和65.75%。但在接待人數上,5A、4A景區接待人數占景區接待總人數的90.67%,3A及以下景區接待人數不到景區總接待人數的10%。
(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一是旅游交通建設相對滯后。通往偏遠地區旅游景點的交通條件普遍較差,許多待開發的旅游景點可進入性更差,導致一些品質較高的旅游景點因交通瓶頸發展緩慢。龍山縣里耶古城是目前秦簡發掘量最多,古城遺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秦朝古城,具有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但進入里耶景區都是二級以下公路,交通極其不便,導致里耶旅游發展舉步維艱。二是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咨詢中心、交通停車場和旅游公廁等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旺季住宿緊張;網絡信息在高鐵、部分景區未全覆蓋;高層次旅游從業人才比較缺乏,旅游業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嚴重不足等。
(四)旅游市場秩序亟待規范。主要表現在:一些景區景點居民自主經營的旅游購物商店,有的商販以次充好、虛抬物價、尾隨兜售;以支持導游人頭費的方式吸引游客入店消費等現象依然存在;旅行社不規范簽訂合同、團隊檔案資料不全、無證經營旅游業務、違規亂打旅游廣告、發布虛假旅游信息、減少合同游覽景點或違規加點購物等行為尚未完全根除;無證導游、利用假導游證帶團、導游證非法買賣及轉讓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些問題不僅損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影響了湖南旅游的良好形象。
(五)對外宣傳有待加強。旅游業是注意力經濟、眼球經濟、形象經濟。加速發展旅游業,必須加大宣傳、營銷、推介力度。我省旅游宣傳推廣方面的不足,從我省旅游客源的結構就能充分反映出來。目前,我省旅游客源呈現省內游客多、省外游客少,國內游客多、入境游客少,普通游客多、高端游客少的特點,“湖南人游湖南”占據了半壁江山,入境游客只占游客總數的0.48%,而且高端游客少。出現這種狀況,與湖南旅游對外宣傳推介不到位有較大關系。
三、幾點建議
(一)提高認識,增強旅游產業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旅游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對改善民生、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建設生態文明和擴大對外友好交往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省面臨經濟下行、結構調整的較大壓力,加快發展旅游業,是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戰略舉措。省委、省政府對旅游業發展和旅游工作高度重視,今年3月專題召開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徐守盛書記、杜家毫省長親自出席并作重要講話。各級各部門要以此為契機,充分認識到建設旅游強省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強化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統籌協調,狠抓落實,加速將我省建設為現代化旅游強省。要在旅游投融資、用地、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旅游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要將湖南旅游宣傳納入湖南整體形象對外宣傳的總體戰略,全面整合營銷,牢固樹立全省旅游“一盤棋”觀念。建議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旅游宣傳專項經費。各市州要采取相應措施,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和支持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研究解決旅游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及時調整優化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盡快出臺《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辦法》,為旅游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旅游產品供給水平。要抓住經濟轉型升級的契機,充分發揮我省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科學規劃、突出特色,打造世界級旅游精品。一是科學合理規劃旅游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旅游業要堅持規劃先行”,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要強化全域旅游理念,對接“四大板塊”和“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區域發展戰略,將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系統規劃。加強旅游規劃與交通、土地、農林水等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堅決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抓好規劃的執行和實施。二是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要加強對我省旅游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生態特色及人文特色的研究,大力發展旅游特色項目,不斷提升湖南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優化旅游產品結構。積極推進旅游小鎮、旅游風景道、旅游綠道、旅游度假區、旅游產業集聚區、養老旅游基地等旅游新興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品,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滿足游客多樣化旅游需求。加大重點旅游工藝品研發力度,促進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四是強力推進產業融合。按照大旅游、大產業的理念,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類施策發展旅游產業,積極推進旅游業與城鎮、鄉村、立體交通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和對外開放等領域以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農業、工業、科技、教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三)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加快旅游產業化發展。要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旅游市場主體活力,培育旅游大市場,壯大旅游經濟。一是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大力打造品牌,不斷推進旅游業態創新,充分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動力和活力。認真落實各項旅游優惠政策措施,努力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企業的發展水平,積極做大做強旅游企業,不斷促進中小微旅游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現代旅游產業綜合體系。二是加快培育旅游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旅游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積極推動旅游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積極培育旅游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支持旅游企業上市。三是積極發展中介服務組織。要重視旅游新業態行業協會建設,切實發揮旅游行業協會和各類中介組織的作用,推動旅游產業改革發展。
(四)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提升旅游服務能力。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設施、高效的服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條件。建議進一步整合各種渠道資金,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加強全省旅游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大力完善旅游交通設施。加強省內主要景點間、主要景點與偏遠景點間的客運交通建設,構建直達、快捷、舒適、安全的旅游交通網絡。二是著力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旅游交通引導標識系統、自駕車營地和房車營地建設、停車場建設,完善自駕游服務、公共交通中轉和換乘服務,建立和完善全省汽車租賃服務網絡,實現全省主要交通樞紐與旅游目的地的零距離換乘。健全旅游咨詢服務體系。三是大力改善旅游服務。加強對旅行社、飯店、景區工作人員及導游等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旅游服務素質,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服務,提升我省旅游軟環境。四是積極開展旅游志愿服務,展示文明旅游新風尚。
(五)推動依法治旅,規范旅游監管。一是完善旅游綜合管理機制。各級旅游行政主管部門要強化旅游市場綜合治理工作中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職能,加強與公安、工商、交通、質監、民族宗教等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規范旅游市場。相關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旅游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開展工作。二是加強旅游行業自身建設。要進一步加大旅游行業協會建設,推進行業自律,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大力開展旅游誠信守法活動,促進旅游行業健康發展。三是加大旅游市場監管。加強旅游市場管理,對全省旅游服務網點、賓館進行定期檢查,加大對黑車、黑導游和黑旅行社的打擊力度,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四是完善旅游投訴機制。暢通投訴渠道,及時處理和公布旅游投訴事件。五是強化旅游安全保障,建立完善有關法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