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13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龐道沐帶領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省政府辦公廳、省農業廳、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赴山東濟南、煙臺、青島學習考察了山東省促進農產品出口的經驗。考察團先后聽取了山東省人大、山東省財政廳、農業廳、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單位經驗介紹,實地考察了京魯漁業、青島佳元等農產品出口企業,參觀了山東檢驗檢疫局實驗室。通過考察,考察團成員提高了認識,學習了經驗,看到了差距,增強了加快我省農產品出口的信心。
一、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基本情況和經驗
山東省是農業大省,近幾年來,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戰略,農產品出口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達到101.6億美元,占全省外貿出口額的22%,其中農產品出口69.1億美元,超過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4。2000年至2005年,山東省農產品出口年平均增幅均在20%以上。并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占主導,深加工農產品出口比重持續上升。水產品、蔬菜、肉類、水果、花生等5類產品出口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的83.5%。其中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接近40%。二是市場開拓力度不斷加大,出口農產品市場趨向多元化。全省農產品出口到165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山東對日本、韓國、歐盟、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達到50.9億美元,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的73.7%。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強勁,龍頭企業成為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年出口超過1000萬美元龍頭企業達到151個,出口額占全省的48.9%。四是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全省的3/5。私營企業出口發展較快,出口額超過全省的1/5。
山東省促進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1、領導高度重視。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以及擴大農產品出口工作,把擴大農產品出口工作當作拓展農村經濟發展空間、帶動千家萬戶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來抓。近年來,圍繞農業和農產品出口工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及優惠利率的金融信貸服務,優惠電價扶持,增加對涉農企業和外派勞務基地建設的財政鼓勵政策。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支持 “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提高農產品競爭力。2004年,山東省財政安排500萬元,2005年資金規模擴大到2000萬元。
2、工作思路明確。山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基本思路就是實施“三化”戰略:即實施農業標準化打造優勢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做大做強品牌,推進產品國際化拓展市場空間。
第一,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打造優勢產業為重點,實施農產品標準化戰略。推進農業標準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積極應對和跨越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山東省主要農產品初步形成了國家、行業、地方三級相配套,貫穿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標準體系,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面積1200多萬畝,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超標率下降到5%以內。2004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過5年時間,在全省組織實施“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根據進口國標準和國際標準,研制并實施出口農產品農業操作規范,達到凈化產地環境、規范生產操作、開展源頭控制、強化過程管理的目的,推動全省種植業與國際標準接軌。目前研制并推廣12種主要農作物GAP,發展綠卡基地200萬畝,極大地提高了山東農產品在國外市場的聲譽。通過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山東蔬菜、水果、花生、水產品及畜牧產品等主導產業的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初步建立了全省蔬菜、果品、畜牧、水海產品、花生、禽肉制品等優勢產品產業區。
第二,以培育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品牌為重點,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通過“抓龍頭,帶源頭”,不但增強了抵御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還逐步形成以工促農、以企帶農、以產富農的發展新路子。抓龍頭是對農產出口龍頭企業在政策和資金方面予以扶持,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精深加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增加附加值,組建由龍頭企業牽頭,種養、生產加工、科研教學等單位參加的新型出口行業協會。帶源頭是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帶動農產品從原料到加工到成品全過程,增強企業和基地的源頭自檢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識。
第三,以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拓展國際市場為重點,實施農業國際化戰略。多元化市場是降低企業市場風險,保持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利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組織出口企業赴重點新興市場參加國際專業展覽,推介企業產品。舉辦壽光蔬菜博覽會、煙臺果蔬會、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魯臺經貿洽談會等經貿洽談活動,吸引大量國外客商來魯采購。鼓勵和組織企業應對國外反傾銷,有效保護市場開拓成果。通過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實行了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非洲、中東、大洋州等新興市場近幾年年均出口增幅均在50%左右。
3、工作機制創新。一方面,山東省政府成立了常務副省長林廷生任組長,省政府副秘書長和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農業廳、省畜牧辦公室、質量技術監督局、海洋與漁業廳負責人為成員的山東省農副產品出口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對內加強對全省農產品出口工作服務,對外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調。探索出一套多部門運轉協調,密切配合,共同謀求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工作模式。一是重大突發事件和重大問題,通過省部農產品出口聯席會議定期舉行磋商,及時協調解決;二是通過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協調聯動的工作模式,及時溝通信息,相互通報工作,共同研究措施,建立了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三是檢驗檢疫部門與地方政府密切配合。通過與各地級市政府的聯席會議和緊密聯系工作機制,實行重點幫扶,從政策、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這些工作模式的確立,形成了思想統一、齊抓共管、增強合力、積極推動的良好局面,為外向型農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另一方面,山東省在全國率先與國家質檢總局簽署了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工作方案,確立了省局共促農產品出口的良好工作機制。2002年,面對國外利用技術性貿易措施使我國農副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和沖擊的嚴峻形勢,國家質檢總局和山東省政府簽署了《國家質檢總局、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相互配合擴大山東省農副產品出口的工作方案》,形成了地方政府和檢驗檢疫部門協調配合,進一步擴大和促進山東農產品出口的工作機制。迄今為止,國家質檢總局與山東省政府成功舉行了6次促進山東農副產品出口的聯席會議,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山東農副產品出口工作中的問題,促進了山東出口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檢查檢驗體系建設,對擴大山東農副產品出口、提升山東農業生產力水平、推動“三農”工作的開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對進一步促進我省農產品出口工作的建議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水稻、油料、棉花、茶葉、柑桔、苧麻、生豬、淡水魚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在全國處于前列,但沒有形成出口優勢。生豬、肉類、茶葉、果蔬罐頭、雜交水稻種子、淡水產品等是我省傳統出口農產品,但沒有一個產品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對此,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思路,努力實現我省農產品出口取得新的突破。為此,提出幾點建議:
1、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出口工作的領導
一是要把促進和擴大湖南農產品出口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舉措,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制定發展規劃,建立責任制度,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二是出臺促進和擴大湖南農產品出口的有關政策,積極支持和扶持加強出口農產品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品牌建設、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三是加大投入。省財政要設立扶持農產品出口的專項資金,并根據形勢需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
2、不斷提高我省出口農產品質量水平
重點抓好3項措施的落實:
一是以農業標準化創品牌。農業標準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今后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攻方向。我們要把實施農業標準化作為全面提升我省農產品質量、創建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重大舉措。一是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建設。要結合優勢和特色產業,從大力發展綠色和有機食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層次,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示范區建設。二是要努力打造農產品品牌。要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大力推行公司(協會)+農戶+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按照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標準組織生產,創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三是要努力開拓“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市場。要依托農產品“三品”品牌,加強營銷促銷,不斷提高我省農產品知名度,拓展農產品外銷市場。
二是以市場準入促管理。實行農產品市場出口準入,把住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質量安全關,一方面能確保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另一方面,能夠給生產者、經營者發出強烈的信號,督促生產者、經營者自覺地按照無公害農產品標準組織生產和經營。過去,由于條件不成熟,我省還沒有全面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通過這些年的工作,我們無論是在工作機制、技術支撐體系、法制建設,還是在社會氛圍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全面實行市場準入的工作基礎。建議省政府下發《關于開展農產品市場準入的意見》,從今年起,在全省全面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今年要重點抓好全省市州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農貿市場和超市的蔬菜、生豬、家禽產品的市場準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標識化流通、農產品分類查驗檢測、市場銷售檔案、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制度,分品種、分階段、分步驟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要確保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控制在10%以內,水稻農藥殘留超標率控制在2%以內,經濟作物農藥殘留超標率控制在1%以內,不得檢出禁用農業投入品。
三是以“三個體系”建設強基礎。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認證認可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技術支撐。要按照與國際、國內兩大市場對接的要求,立足本地優勢和特色產業,加強國際、國內標準的收集和研究,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要根據《湖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整合資源,加快建立省、市、縣三級配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要充實和完善省、市、縣農產品認證管理機構,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認證管理隊伍,加大“三品”認證和開發的力度,加強對無公害產地和認證產品的監督管理。
3、形成促進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工作合力
加快建立促進和擴大湖南農產品出口的良好工作機制,建立國家質檢總局和湖南省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實踐證明,國家質檢總局與省級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省局聯席會議制度是促進農業實現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一個難得的機遇,全國已有 14個省市與國家質檢總局建立了聯系會議制度和合作機制。為此,建議湖南省政府盡快啟動與國家質檢總局建立合作機制的有關工作,一方面爭取國家質檢總局對促進和擴大湖南農產品出口的支持,加強協作配合,著力提高湖南出口農產品的水平和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我省促進農產品出口的良好工作機制,成立湖南省農副產品出口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由省政府分管農業和外經貿的領導任組長,省政府分管副秘書長、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商務廳、農業廳、財政廳、科技廳、林業廳、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關負責同志任聯絡員。
加強對農副產品出口工作的組織協調,加快發展外向型現代農業的良好工作模式。出口農產品安全質量受到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多個環節的制約,涉及到農業、林業、商務、科技、檢驗檢疫等多個部門的工作。建議省政府借鑒山東經驗,形成政府職能部門和檢驗檢疫部門在促進擴大農產品出口方面配套聯動、齊抓共管、相互配合、積極主動的工作格局,形成合力,進一步推進我省農產品出口工作。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