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清晨6點,義烏這座江南小城早已蘇醒。
站在城市的高處眺望,街道上人流如織,人聲鼎沸。不遠處的商貿街區,一派繁忙興旺的景象,討價還價的買賣聲中,間或看到各種膚色的外國商人,邁著匆匆的步伐,穿梭于密集林立的商鋪中。
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貿易城,義烏在2015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了千億大關,達到1046億元,經濟實力在浙江省乃至國內縣級市中位于前列。
走進義烏,人大工作的創新之風撲面而來:積極探索外來建設者代表選舉工作;邀請在義烏的外商、外來建設者和市民旁聽人代會;推行街道“議政會”制度,填補街道人大監督空白;建立網上代表聯絡站,實施“網上+網下”聯民模式等,義烏市人大工作緊密契合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作出了一系列的積極探索。
義烏是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戶籍人口77.1萬,登記在冊的外來建設者125萬,常駐外商1.3萬余人。在義烏,廣大外來建設者被親切地稱為“新義烏人”。

近年來,義烏市人大常委會每年都組織旁聽人代會的外來建設者進行座談。(義烏市人大常委會供圖)
義烏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丁鼎星向本刊記者介紹稱,為了激發廣大外來建設者對第二故鄉的政治責任感,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從2001年起,義烏市人大開始探索外來建設者代表選舉工作。如今,這項舉措已連續實施十多年,本屆選舉產生11名外來建設者代表。
“外來建設者當選人大代表,義烏可以說是首開全國先河。”丁鼎星說,尊重和保護外來人員的政治權利,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激發了他們建設“第二故鄉”的熱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這些年來,除了讓外來人員參選人大代表之外,義烏市人大還不斷擴大人代會民主、開放的程度。從2003年首次邀請外商參加旁聽,到2006年延伸到“新義烏人”,邀請外來人員旁聽已成為每年義烏市人代會的“常規動作”。
丁鼎星表示,參加旁聽的代表不僅可以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同場聽取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時間了解義烏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大計,還會受邀參與人代會之后的座談,直接向義烏市人大、政府領導建言獻策。
義烏市黑龍江商會會長徐連海在義烏生活、工作了7年,今年年初,他旁聽了義烏市人代會,并參加了座談會。在他看來,美譽全球的“小商品之都”是他二次創業起步的地方,義烏給了他和眾多來自黑龍江的商戶一個成功的平臺,能夠在人代會這個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想法,讓他們這些“新義烏人”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覺。
“今年座談會上,我們收集到了33條意見、建議,既有涉及進出口貿易、外匯結算、簽證等外商關注的難點問題,也有涉及義烏城市建設、經濟轉型、外來建設者子女入學、大學生創業等熱點問題。”丁鼎星說,會后,義烏市人大常委會梳理匯總這些意見、建議后,以類似代表建議的方式,交辦相關部門單位,并要求按時辦理落實及反饋。
在實現自身工作創新的同時,義烏市人大還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把加強鄉鎮人大建設作為“重頭戲”常抓不懈,引導鄉鎮人大積極探索,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在稠城街道,記者了解到,街道人大工委在抓好實體聯絡站的同時,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網上代表聯絡站,實施“網上+網下”聯民模式,推進代表聯系選民群眾的常態化。
佛堂鎮人大推行的“參與式預算”工作,讓百姓決定政府怎么花錢,推進預算審查監督由程序性向程序和實質性并重轉變,促進了政府預算工作的民主化、科學化。
蘇溪鎮人大在義烏市第一個開展鎮級人大詢問活動,對財政工作敢于監督、敢于亮劍等。
“鄉鎮人大是國家政權體系的‘末梢’,離實際最近,離百姓也最近。”談到鄉鎮、街道人大工作的創新,丁鼎星表示,義烏商貿經濟發達,公民的民主意識提升迅速,對人大工作如何不斷創新,拓寬民意表達和民主議事、民主監督的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義烏各鄉鎮、街道的人大工作創新各具特色,契合了這一社會發展的需求。
來源:浙江人大
編輯:redcloud